实用肿瘤杂志

  • 超越解剖的神经影像——脑肿瘤影像学进展

    张敬

    2005年05期 367-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原发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蔡跃增

    2005年05期 37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肾上腺“意外瘤”的鉴别诊断

    孙浩然

    2005年05期 373-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MRI检查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作用

    刘佩芳

    2005年05期 375-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骨转移瘤影像学诊断价值

    王林森

    2005年05期 378-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多层螺旋CT在鉴别孤立性肺结节中恶性肿瘤的评价

    叶兆祥

    2005年05期 380-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Shp-2过度表达与人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相关性研究

    虞瑛姿,方永明,粱云,董庆华,吕庆华,赵小英,徐荣臻

    目的研究Shp-2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对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W estern b lot和RT-PCR技术分析白血病细胞和正常造血细胞样本Shp-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采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分析下调Shp-2表达对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与正常造血细胞相比,磷酸化Shp-2蛋白在白血病细胞中呈过度表达状态,Shp-2与-βactin比值在白血病组(n=36)、正常骨髓造血细胞组(n=8)及正常外周血细胞组(n=12)分别为1.23±0.74、0.163±0.088和0.034±0.045。同样,Shp-2 mRNA在白血病细胞样本中呈高表达状态,其与-βactin比值在白血病组(n=26)和正常造血细胞组(n=25)分别为1.242±1.057和0.046±0.076。用Shp-2特异性反义寡核苷酸阻断Shp-2表达后,白血病细胞出现明显凋亡和生长抑制。结论Shp-2在人白血病细胞中呈过度表达状态,其表达水平可能与白血病细胞增殖程度密切相关。

    2005年05期 383-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 淋巴管生成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张彦斌,傅仲学,肖世尧

    目的观察直肠癌的淋巴管生成情况并探讨淋巴管生成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免疫组化方法对63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直肠癌及相应切缘正常组织的淋巴管进行染色,并测定淋巴管密度(lym phatic vesse l dens ity,LVD);同时检测促淋巴管生长因子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结果直肠癌肿瘤周边区淋巴管密度(peritum ora l LVD,LVD pt)显著高于中心区淋巴管密度(in tratum ora l LVD,LVD it)及正常组织,而后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其中LVD pt与直肠癌VEGF-C及VEGFR-3的表达、淋巴结转移、低的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结论直肠癌主要是肿瘤周边区存在着淋巴管的生成,淋巴管的数量不但与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且可以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一个可靠指标。

    2005年05期 387-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高三尖杉酯碱对Jurkat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王蕾,金洁

    目的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HT)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K rupp荧光素标记的端粒重复扩增(TRAP)方法检测HHT对Jurkat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HHT作用后Jurkat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及c-m yc原癌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HHT对Jurkat细胞端粒酶活性及hTERTmRNA、c-m yc基因mRNA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HHT可通过下调hTERT基因转录抑制淋巴细胞的端粒酶活性。c-m yc可能参与调控淋巴细胞hTERT基因转录。

    2005年05期 39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肝细胞肝癌肺转移的预后因素分析

    张树民,曾昭冲,孙菁,程洁敏,汤钊猷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下称肝癌)肺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05例肝癌肺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肝功能、血清AFP、γ-GT水平、肝内肿瘤情况及其治疗、肺转移灶情况及其治疗、肺外其它部位转移进行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寻找肝癌肺转移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对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 ap lan-M e ier进行生存率分析,进行Log-rank组间生存率差异显著性的比较。结果肝内肿瘤大小、Ch ild-pugh分级、肝内肿瘤手术切除、γ-GT、肺转移同时伴有胸水以及肺转移灶的治疗对肝癌肺转移患者生存有明显影响。20.0%(16/80)因肺转移导致死亡,且全部为双肺多发性转移。66.2%(53/80)因肝内肿瘤进展导致肝衰竭死亡。诊断肝癌至死亡时间的均值为(684±68)天,中位值487天;发生肺转移后生存时间的均值为(264±28)天,中位值为179天。结论肝细胞肝癌肺转移患者绝大部分死于肝内肿瘤未控,积极控制肝内肿瘤有重要意义;肺多发性转移,应积极行肺动脉化疗。

    2005年05期 395-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双歧杆菌脂磷壁酸体外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王跃,程磊,刘明方,陈淑惠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表面分子脂磷壁酸(LTA)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M TT法、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双歧杆菌LTA对胃癌细胞BGC 823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形态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LTA处理前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双歧杆菌LTA对体外培养的BGC 823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经LTA处理的BGC 823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出现凋亡小体,同时细胞周期发生变化,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LTA能下调B cl-2蛋白和c-m yc蛋白的表达,同时上调p53蛋白和c-fos蛋白的表达。结论双歧杆菌LTA能抑制胃癌细胞BGC 823的增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

    2005年05期 400-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Cox-2抑制剂联合放疗对小鼠Lewis肺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任志刚,李平,谢正强

    目的了解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R ofecox ib)联合放疗对负载L ew is肺癌荷瘤小鼠的抗肿瘤效应。方法建立负载L ew is肺癌肿瘤细胞的C 57BL/6小鼠的动物模型,肿瘤接种后12天直径增至0.5~0.7 cm时应用医用直线加速器6M V-X线对荷瘤小鼠行局部肿瘤分次放疗,5 G y/次,第12、14、16、18天;将浓度为4%的R ofecox ib灌胃200μl/只,1次/日,第12~16天。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电子天平称肿瘤湿重;免疫组化法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HE染色测肺转移灶数目;肺称重;观察小鼠的生存期。结果治疗后15天,放疗联合Cox-2抑制剂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比生理盐水组、单纯放疗组和Cox-2抑制剂组减小了4倍、1倍和2倍;肺重量分别减轻了约1.6倍、1倍及1倍;肺转移灶数减少了约2.7倍、1.4倍及1.3倍。联合治疗组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免疫组化法显示联合治疗组小鼠的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减少。结论对荷瘤小鼠,放疗联合Cox-2抑制剂治疗能够抑制负载LLC肿瘤细胞的小鼠肿瘤生长和转移,延长小鼠生存期,起到协同增效作用。两者的联合应用可能是一种独特的抗肿瘤治疗途径。

    2005年05期 404-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 小病灶(≤3.0 cm)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分析

    姜丽岩,廖美琳,赵家美,沈洁,王韡旻,艾星浩,周允中

    目的分析小病灶(≤3.0 cm)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的病理分期及生存率特点,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例小病灶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理类型、分期及生存率与病灶大小的关系。结果223例手术病理标本,病灶最大直径≤3.0 cm,占同期手术的18.6%,其中病灶≤2.0 cm者仅67例。男女之比为2∶1,中位年龄60岁。周围型74.6%,中央型25.4%。病理类型中腺型为主,占57.0%;鳞型占25.1%;鳞腺混合型占14.3%。中位生存期(M ST)以鳞型最长为68个月,低分化伴小细胞型最短,仅16个月。Ⅰ期43.5%;Ⅱ、Ⅲ、Ⅳ期分别为22.4%、28.7%及5.4%。病灶直径≤2.0 cm者,5年生存率为53.3%;病灶直径2.1~3.0 cm者,5年生存率为39.7%。随期别的增加,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期别与生存期之间呈明显相关性。无淋巴结侵犯5年生存率为56.4%,N1、N2降至26.2%和7.0%,N3为0%。手术残端阳性者M ST仅26个月,较残端阴性者(66个月)明显缩短,5年生存率为18.4%。结论占手术患者<20%的小病灶肺癌以男性、周围型、腺型为主;对病灶虽小有邻近部位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较多的小病灶肺癌应引起临床重视。

    2005年05期 409-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肝纤维化对结肠癌肝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董倩,姜达,陈虎,邝刚,董稚明,单保恩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抑制肝转移癌发生的规律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肝纤维化和结肠癌细胞的肝转移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各组小鼠肝脏组织进行bFGF、PDGF-B、T IM P-1及P-S抗原表达的检测;同时采集435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肝脏病理及肝转移癌相关指标的观察。结果(1)经脾接种小鼠结肠腺癌细胞(CT 26),脾脏内接种成功率为100.0%。肝纤维化组肝转移癌发生率为25.0%(4/16),正常肝组发生率为87.5%(14/1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在发生肝纤维化的肝脏组织中bFGF、PDGF-B、T IM P-1的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而在发生肝转移癌的正常肝组织中P-S的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要高于其它组。(3)临床观察发现肝硬化组41例中肝转移8例(占19.5%),正常肝组394例中肝转移158例(占40.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bFGF、PDGF-B、T IM P-1抗原的高表达在肝纤维化抑制结肠腺癌肝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P-S在本实验中是作为促转移因子,增加了肝转移癌的形成。

    2005年05期 413-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 胃腺棘癌1例报告

    陈田祥

    2005年05期 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耐药相关基因在晚期卵巢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表达的比较

    张辉,左连富,王晓玲,王永军,贾金华,康山,赵群

    目的研究耐药相关基因(M DR 1和T opo-Ⅱ)在晚期卵巢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的共表达并进行比较。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晚期卵巢癌原发灶以及相应的大网膜转移灶中M DR 1和T opo-Ⅱ的共同表达。结果M DR 1和T opo-Ⅱ在52例卵巢上皮癌中原发灶的表达率为32.7%(17/52),在转移灶的表达率为50.0%(26/52),各种组织学类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卵巢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之间M DR 1和T opo-Ⅱ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 DR 1和T opo-Ⅱ在晚期卵巢癌组织中存在共表达,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无明显差异。

    2005年05期 417-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子宫内膜癌中p27蛋白与肿瘤相关抗原SC3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晓艳,吕振涛,谢成耀,王恩华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27蛋白与肿瘤相关抗原SC 3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6例子宫内膜癌中p27、SC 3A的蛋白表达。结果p27与SC 3A在66例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0%和81.8%,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级、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而与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SC 3A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同时检测p27、SC 3A对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5年05期 420-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

    王晓晨,李旭芬,黄彦钦,郑树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CEA)mRNA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评价CEAmRNA对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特异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53例有明确临床病理资料的乳腺癌患者和16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总阳性率为28.3%,阳性率随着分期的升高而升高(Ⅰ期12.5%,Ⅱ期22.2%,Ⅲ期44.4%,Ⅳ期44.4%),区域淋巴结转移者(23.1%)CEAmRNA阳性率高于无转移者(18.7%),但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良性乳腺疾病患者无一检测到CEAmRNA的表达。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检测对外周血微转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尚无明显证据支持可以指导乳腺癌预后判断。

    2005年05期 423-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含异环磷酰胺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55例临床观察

    谭俊峰,钱申贤,俞巧平,施鹏飞,高大泉,刘利蓉,陈况

    目的评价含异环磷酰胺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含异环磷酰胺方案治疗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含异环磷酰胺方案治疗5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初治组有效率为94.3%;复治组有效率为80.0%;CHOP方案组有效率为85.7%。含异环磷酰胺方案较CHOP方案对中、晚期患者更有效,对CHOP治疗后复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也较好。毒副作用中骨髓抑制、脱发及消化道反应较明显,其它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含异环磷酰胺方案疗效肯定,可以作为中、晚期及CHOP治疗后难治或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首选方案之一,该方案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2005年05期 426-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上皮性钙黏附蛋白和β连环素在胆囊癌中的表达

    潘晓燕,陶正义,邬万新,唐丽,尹满香

    目的探讨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E-cad)和β连环素(-βcaten in,-βcat)与胆囊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E-cad和β-cat在24例胆囊癌及17例癌旁胆囊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并观察E-cad和-βcat的表达与胆囊癌分化、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E-cad和-βcat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9.2%和95.8%,在胆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4.7%和100.0%。E-cad和-βcat的表达与胆囊癌的分化、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胆囊癌的E-cad和-βcat表达不足以成为判断胆囊癌浸润和转移倾向的客观指标。

    2005年05期 429-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 Ⅱ期和Ⅲ_A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生存及复发特点

    罗扬,冯奉仪,陈平,张湘茹,张德超,王绿化

    目的总结Ⅱ期和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 SCLC)根治术后生存情况和复发转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月~2001年3月行根治术的Ⅱ期和ⅢA期N SCLC 231例临床资料。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1年,全组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5年,全组的2年无瘤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46.3%和68.1%。全组共有126例患者(54.5%)出现复发转移,其中82.5%的首发部位为远处转移,92.8%的复发转移出现在术后2年内。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数目和范围均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Ⅱ期和ⅢA期N SCLC根治术后仍有多数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复发转移以术后2年内最多见,以远处转移为主,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不理想。

    2005年05期 43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静脉化疗联合放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比较

    吴树强,贾勇士,吕世良,许丽萍,张丽萍

    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静脉化疗联合放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N分期对其疗效的影响的研究,为临床选择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静脉化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0例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分为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组(A组)37例及静脉化疗联合放疗组(B组)33例。结果A、B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78.4%和57.6%,差异无显著性(P=0.06);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4.9%、24.3%、16.2%及51.5%、18.2%、12.1%,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按U ICC(国际抗癌联盟)TNM分期中N分期进行分层研究,两组中N0~N1者A组23例,B组17例,近期有效率分别为91.3%及64.7%,差异有显著性(P<0.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3%、30.4%、21.7%及58.8%、23.5%、11.7%,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N2~N3者A组14例,B组16例,近期有效率分别为57.1%及50.0%,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2.9%、14.3%、7.1%及43.8%、12.5%、12.5%,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能提高Ⅲ期N0~N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但生存期两者差异无显著性,而对于N2~N3患者无论近期疗效还是生存期差异均无显著性。

    2005年05期 435-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经皮椎体成形术缓解多发性骨髓瘤疼痛和预防截瘫的疗效

    何慧清,许晓军,任志娟,林淑华,郭子文,古滔华,邱大发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缓解多发性骨髓瘤(MM)疼痛和预防截瘫方面的疗效。方法1995年7月~2004年6月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7例,分为两组:研究组:11例合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采用PVP+化疗+二膦酸盐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单纯化疗+二膦酸盐或结合局部放疗。结果研究组应用PVP治疗11例26个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M患者,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为13天;而对照组36例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为39天。两组在疼痛缓解程度上虽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疼痛缓解时间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无一例患者发生截瘫,对照组有2例发生截瘫。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能迅速缓解MM患者的骨痛,改善其活动状况,同时起到预防截瘫的作用。

    2005年05期 438-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喉重复癌6例报道并文献分析

    陈海红,鲁裕玉,汪审清

    2005年05期 440-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妊娠合并急性白血病1例报告

    王晓莉,程洪波,罗敏智,魏宇靖,张胜敏,熊员焕

    2005年05期 442-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姑息手术加区域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胰头癌

    王军,宣小华,袁庆鑫,付庆江

    2005年05期 44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肺癌性胸腔积液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合并腔内化疗疗效观察

    赵华,张月琴,妥亚军

    2005年05期 445-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伴癌变1例报告

    尹冬青,章华元,罗婉芬,陈培辉

    2005年05期 446-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改良捆绑式胰肠吻合术32例报告

    李宗狂,刘会春,刘金新

    目的探讨改良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04年12月施行改良捆绑式胰肠吻合术32例。在彭淑牖等设计的胰肠捆绑式吻合法基础上进行改良,游离胰远断端3 cm,胰管内置入硅胶管,电灼破坏空肠断端3 cm黏膜,胰断端套入空肠内3 cm,空肠黏膜与胰断端无需吻合,距空肠断端约1~2 cm处用粗丝线环绕空肠捆绑一道。并用生物蛋白胶外涂一周。结果经过连续32例采用此法治疗的患者,均顺利出院,未发生胰瘘。结论改良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设计合理,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5年05期 448-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乳腺癌针吸细胞学检查假阴性15例分析

    梁增敏,黄红梅,王立兵,刘占杰,曾繁文

    2005年05期 450-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应用心导管引流肺癌胸腔积液

    马建青,陈凡

    2005年05期 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 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对Ⅳ期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水平及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聂建云,邹天宁,张勇,陈文林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使用对Ⅳ期乳腺癌患者血清CA 153水平及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经病理确诊的Ⅳ期乳腺癌患者分为治疗组(长春瑞滨+5-FU+参芪扶正注射液)及对照组(长春瑞滨+5-FU),于治疗前1天及治疗4周期后各采外周静脉血4 m l,用免疫放射分析法(R IM A)检测血清CA 153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A 15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化疗后对照组患者T细胞亚群的活性均下降(P<0.05),而治疗组仅CD 3显著下降(P<0.05);化疗后治疗组患者NK细胞活性未受影响(P>0.05),但对照组NK细胞活性显著下降(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机体免疫细胞(T细胞亚群/NK细胞)的活性;能协同化疗降低晚期乳腺癌患者血清CA 153水平。

    2005年05期 452-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不明原发部位肿瘤的研究进展

    余英豪

    2005年05期 454-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TGF-β介导的肿瘤免疫抑制研究及临床意义

    崔澂,王润田

    2005年05期 457-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18)F-FDG PE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中的应用

    李前伟

    2005年05期 461-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