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肿瘤杂志

  • 甲状腺癌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李树玲;

    <正> 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近年又有新的进展,本文限于篇幅,仅重点对以下内容作扼要介绍。一、癌基因、女性激素与甲状腺癌甲状腺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除电离辐射被认为与一些青少年甲状腺癌的发病有一定联系外,其它因素仍在研究中。近年有关癌基因的研究方兴未艾,最近从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查出了所谓ptc癌基因,但是否为其特异癌基因,尚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活跃的c-ras癌基因表达多数出现在甲状腺滤泡癌细胞中;Ha-ras,c-myc以及N-myc等癌基因的过

    1993年03期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与争论

    王弘士;

    <正>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历来存在争论。我科30余年来治疗甲状腺癌1780例的过程亦反映出这种争论。现将我们的经验教训提出供参考讨论。一、甲状腺切除范围主张全甲状腺切除者认为 (1)一叶甲状腺癌播散至对侧甲状腺的比例可高达19~88%,切除全甲状腺就可避免这种潜在的复发。(2)未分化甲状腺癌中21%由分化好的转化而来,对侧叶的播散灶同样可转化成未分化癌。(3)全甲状腺切除后有利于用~(131)Ⅰ的检测与治疗。(4)全甲状腺切除后有利于应用

    1993年03期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与治疗

    陈福进;闵华庆;

    <正> 甲状腺髓样癌较少见,常易误诊为甲状腺未分化癌。本病首先由Horn氏于1951年描述,Haz-ard于1959年正式命名为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简称MTC)。MTC起源于滤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的原胺物质摄取和脱羧细胞(amine precus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简称APUD) 临床上,MTC可分为散发性和家族性,后者为一特殊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内分泌综合征,属多发性内分泌腺瘤(Mu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并列为MEN Ⅱ型,用以描述同时

    1993年03期 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甲状腺癌的综合治疗

    徐文怀;王振军;

    <正> 甲状腺癌约占人体全部恶性肿瘤的0.2~1%,为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我院1988~1992年5年间共收治甲状腺癌93例,占同期甲状腺疾病的5.44%,男女比例为1:4.22,大约8%的甲状腺癌病人因局部广泛浸润及转移无法根治切除而须行综合治疗。综合治疗一般包括~(131)Ⅰ内放射治疗,外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化疗及中医药治疗,可作为手术的补充以及对复发、转移癌的处理。其目的在于治愈或控制肿瘤,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并提高生存质量。

    1993年03期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甲状腺单发结节的诊断和治疗

    冯懿正;

    <正> 甲状腺单发结节是指甲状腺内出现单一、可以分开的异常结节。结节是否单一,临床和实验室等检查很难作出精确诊断。最后只有通过病理对甲状腺的详细检查,才能确定,约有50%病人临床认为是单发结节,最终为多发结节中明显的一个。就临床而言,单发结节的重要性在于判断其性质是良性抑恶性。一、发病率据美国马萨诸塞州某地区人口调查有4%可触及甲状腺结节,其中1/4是多发结节,3/4为单发结节,新结节每年发病率约0.1%。所有切除的甲状腺病例中证实为单发结节的70~80%为良性腺瘤,20~30%为恶性肿瘤。据Mayo Clinic 1000例尸检

    1993年03期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使用原位杂交技术诊断早期隐性鼻咽癌

    杨继红;

    <正> 目前对仅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主要症状,鼻咽部检查正常的早期隐性鼻咽癌的诊断,还比较困难。据统计,鼻咽癌大多数属于鳞癌,主要是浸润粘膜下层。早期鼻咽部粘膜表面可能无异常改变。鼻咽部随机取样活检,如果钳夹的组织深度不够,病理学报告也可能是正常。这种病人多以颈部出现不明肿物就诊。本文作者通过对2例仅在颈部发现不明原因的肿物,其它无任何症状,头颈部检查包括鼻咽部活检均为阴性患者的病理学研究,提出使用原位杂交法,在颈部淋巴结切片中,检测EB病毒,可以帮助

    1993年03期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19例早期食管癌贲门癌的诊治体会

    邵冲;叶玉坤;葛孝忠;汪栋;陈劲松;张斌;

    作者报告了手术切除的早期食管癌贲门癌19例,占同期食管癌贲门癌手术的3.2%。全组男9例,女10例,年龄36~64岁,其中食管上段癌3例,中段癌13例,下段癌1例,贲门癌2例。临床症状:进食梗喷者13例,胸骨后疼痛7例,呕血1例。19例病人均作了X线钡餐检查,13例行胃镜检查,11例行食管拉网。全组病例左侧开胸手术根治,5例术中不能探及肿块都切开食管及贲门腔内观察或纱布涂擦破片检查发现癌灶。对早期食管癌贲门癌的病理肉眼分型,癌肿分类及浸润深度进行了描述。作者对影响早期食管癌贲门癌检出率的因素、早期癌的临床症状与病变的关系、提高早期癌检出率的途径及早期食管癌贲门癌的手术治疗问题进行了讨论。

    1993年03期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激光诱发的荧光光谱在内窥镜诊断胃肠疾病中的应用

    沈德钧;

    <正> 低能激光照射可诱发组织的内源性荧光(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LIF),其波谱特征与组织的理化性质有关,反映了组织的某些固有特性。在体外研究中,作者发现LIF可用于正常结肠粘膜和腺瘤的鉴别诊断,并发现使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特定的组织,可诱发特征性的组织自发荧光。为在体内验证这一假说,作者使用一种特制荧光光度系统来检测结肠自发荧光。检查时将光导纤维探头自肠镜附属管中插入肠道并与粘膜表面密切接触。探头中央光导

    1993年03期 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青年人鼻咽癌

    张兆祥;

    <正> 本组71例≤20岁的青年人鼻咽癌患者,系香港两家医院1973~1982年经治的病例。男性51例,女性20例,男:女为2·55:1。年龄9~20岁,其中9~12岁:男女各2例,13~16岁:男性11例,女性2例,17~20岁:男性38例,女性16例。71例皆为鼻咽部活检标本,其中70例随访到1986年。所有病人均有较详细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记录。病人全部接受根治性放疗,其中有5例开始放疗前曾给予环磷酰胺化疗1~3个月,这5例均为晚期癌,在确诊后1~18个月死亡。结果 (1)发病率:香港青年华人鼻咽癌发病率与世界其它地区青年华人相比是一致的,除旧金山湾区外,香港、新加坡、夏威夷及中国,10~20岁年龄组无发病高峰。(2)临床特征: 71例均为未分化癌或低分化鳞癌。

    1993年03期 14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复发性胸壁恶性肿瘤再手术的治疗经验

    陈明耀;邵令方;高宗人;卫功铨;许金良;邵中夫;

    本文报告原发性胸壁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复发再行手术4例。2例行胸壁广泛切除,另2例行姑息性切除。此4例经验说明:第一次手术如切除不彻底,不仅造成术后局部复发且可引起广泛扩散,失去手术治愈机会。文中对胸壁肿瘤的手术方法及胸壁大块缺损的修复作了较细的叙述,并对复发性胸壁肿瘤手术治疗的观点提出讨论。

    1993年03期 14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滤泡上皮源性甲状腺癌的性类固醇激素受体的临床病理研究

    王翠芳;李冠群;姜卫国;

    应用ABC免疫组化法于石蜡切片检测70例甲状腺癌三种性类固醇激素受体(SSHR)的表达。结果表明: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三种受体在不同的组织类型表达率不同,以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阳性率最高,并见于转移的淋巴结,滤泡状腺癌的阳性率次之,未分化癌三种受体的表达均阴性。提示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越差,SSHR的表达越弱。并且三种受体的表达具有相关一致性。淋巴结的转移状态与SSHR的表达对预后的判断无相关性。32例随访病例表明:5年内无癌复发者SSHR阳性率高于有癌复发者。预后指数的高低同SSHR阳性率的表达呈正相关。

    1993年03期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保存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37例报告

    许玉成;姬社青;花亚伟;

    保存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既可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又较好地保存排尿与性机能,是腹膜反折以下进展期直肠癌的理想手术。我科1991年1月~1992年6月共作37例。本组淋巴结转移率:上方第三站10.8%,侧方27.0%。术后自主排尿时间4.1天,排尿障碍8.1%,勃起障碍21.5%,射精障碍29.6%,明显低于不保存植物神经组。盆腔复发1例。 Dukes A、B期与侧方无明显侵犯的C期均为适应证。肿瘤如偏于一侧,可保存对侧植物神经。本文重点介绍手术操作步骤与改进。

    1993年03期 14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细针针吸活检对甲状腺冷结节术前选择的评价

    邱锡(日韦);

    <正> 1980~1988年作者用细针针吸活检4609例单发或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的5605个冷结节,并对针吸结果进行了评价和分类。冷结节的细胞学诊断分为:(1)恶性病变(乳头状、髓样和间变性癌)。(2)滤泡性病变,又分为Ⅰ型(可能为滤泡癌)。Ⅱ型(高度可疑病变,包括非典型和许特莱氏腺瘤),Ⅲ型(可能为滤泡腺瘤)。(3)良性病变。(4)针吸标本不足。对827个甲状腺结节作术前细胞学诊断与术后组织学诊断对比。细胞学诊断为恶性183个,组织学证实恶性179个(98%);细胞学诊断为滤泡性病变359个,包括Ⅰ型(提示恶性)23个、Ⅱ型(可能恶性)77个、Ⅲ型(可能良

    1993年03期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6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液中锌、铜、铁等14种元素含量的测定

    余道文;杨爱德;宋善俊;张世蔚;

    对67例急性白血病(50例初发病例,17例化疗后完全缓解CR者)检测血液中钙、磷、镁、锌、铜、铁、锰、铬、铅、钒、铍、钛、钴以及镍等14种元素的含量,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初发病例血钙、钢、铅、钒、镍以及铜/锌比值增高很显著;而锌、铁与铬则降低非常显著;其他元素无明显改变。与CR 1年以上者进行比较,发现后者锌、铁与铬增高非常明显;而镍显著降低;说明随CR时间的延长元素的含量有所恢复。同时发现铬/镍比值与铜/锌比值一样,有可能成为提示疗效与预后的指标;而伴血钙显著增高者预后较差。

    1993年03期 15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纤维肉瘤的术后放射治疗

    蒋嘉德;

    1982年8月至1985年8月,我院采用手术加放射治疗软组织纤维肉瘤16例。广泛切除11例,局部切除5例。均用~(60)Co外照射,设野包括原发肿瘤床及周围肌群,总剂量达到64~70 Gy/6~7周。3、5、7年生存率分别为81.3%、62.5%及50.0%。5年局部复发率18.0%,远处转移率25.0%。根据软组织肉瘤的生物学特性,实行广泛切除加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1993年03期 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转移性脊髓压迫症的放射治疗

    陈怡庭;

    <正> 转移性脊髓压迫(MSCC)的患者,接受单纯放射治疗(RT)生存质量较好。本文作者报告了连续的130例MSCC治疗的资料。 1986年10月至1989年12月间,130例MSCC患者接受了以RT为主的治疗。在肿瘤进展的病例中,不论有否MSCC神经学症状、及放射或骨扫描有阳性椎体受压者,背痛被认为作脊髓造影的主要适应症,亦可同时做或不做CT或核磁共振影像检查。一旦经临床放射学确诊为MSCC,立即经胃肠道外给予类固醇激素。下肢轻瘫或截瘫者给予高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g/d),其他的给予中等剂

    1993年03期 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经皮甘露醇瘤内注射治疗中晚期肝癌

    林钧华;于尔辛;

    <正> 本文报道我院1988年1月至1990年1月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甘露醇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临床资料本组17例病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2.2岁(34~78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肝细胞癌11例,胆管细胞癌1例,肝平滑肌肉瘤2例,结肠癌肝转移1例,胃癌肝转移2例(均为腺癌)。17例中,主瘤直径>10 cm者4例,5~10 cm者12例,<5 cm者1例,最大瘤体13.5×15 cm。治疗分为2组:(1)外放射加瘤内注射甘露醇:共11例,均为原发性肝癌。主瘤直径>10 cm者4例,5~10 cm者7例。(2)单纯瘤内注射甘露醇:

    1993年03期 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溢液乳腺癌53例临床分析

    沈延澄;郑备义;苏泳元;

    <正> 乳头溢液仅次于乳房肿块,是乳房疾病收治的主要病种之一。我院238例乳头溢液临床分析一文中提出:在乳头溢液的病因中,乳腺癌占第二位(19.7%)。本文就1964年4月~1988年4月,24年中收治的乳腺癌730例,对其中伴有溢液的乳腺癌53例作进一步分析,探讨乳腺癌与溢液的有关问题。临床资料一、性别 53例均为女性。二、发病年龄 21~82岁、平均年龄49岁。溢液乳腺癌年龄分布为21~30岁2例,31~40岁13例,41~50岁12例,51~60岁18例,61~70岁6例,70岁以

    1993年03期 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面中线致死性肉芽肿一例报告

    赵锦潮;

    <正> 面中线致死性肉芽肿,又称坏死性肉芽肿、恶性肉芽肿。较为少见,预后差。本文报告一例,化疗无效。后经放疗,效果良好,至今健在。患者男,48岁。右鼻塞流脓涕伴同侧颊部肿胀半年,间歇性涕中带血、鼻恶臭感三个月,于1980年6月9日入院。右鼻腔宽大,下甲萎缩,粘膜暗红,表面覆以黄褐色干痂,下甲前部有二个直径约0.3~0.5cm的类圆型溃疡,底部骨质暴露,边缘肉芽组织增生。右颊部肿胀压痛,鼻咽部(-),X线片示右上颌窦腔密度均匀增高。右上颌窦穿刺抽

    1993年03期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应用评分法术前评估乳房肿块性质的探讨

    何善悌;林向进;丁伟;

    <正> 乳房肿块是一种常见的体征,如何提高术前对肿块性质的判断,及早而有效地正确制定治疗方案,临床上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前瞻性研究对40例乳房肿块,分别根据临床检查,超声影像学和针吸细胞学所见,参考文献,作者设计了5级评分法评估乳房肿块性质,制定治疗措施取得初步成效。材料与方法根据临床检查,针吸细胞学检查及超声检查结果,作者设计了评分法标准,以使在术前对肿块的性质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根据上述三项检查结果,如任何一项为+2、+1,即判断为癌或癌可能;三项中均无阳性结果,而任何一项为-2或-1,判断为良性或良性

    1993年03期 16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21例胆囊癌及癌旁粘膜组织中癌胚抗原的免疫组化观察

    倪桂宝;

    <正>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e,antigen,CEA)已广泛应用于上皮源性肿瘤的研究。关于胆囊癌的CEA研究,国内未见报道。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21例胆囊癌及癌旁粘膜作了CEA检测。观察CEA在胆囊癌及癌旁粘膜中的分布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 21例胆囊癌取自本院1983~1989年胆囊手术切除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每例均作HE及CEA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采用ABC免疫酶标法。CEA多克隆抗体为DAKO公司生产,ABC试剂盒为

    1993年03期 16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41例胃平滑肌肿瘤临床分析

    杜根安;钱庆华;花锦福;

    <正> 胃平滑肌肿瘤起源于胃壁平滑肌细胞,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收集了我科自1981年1月~1991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胃平滑肌肿瘤共41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胃平滑肌瘤21例;胃恶性平滑肌瘤(包括胃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母细胞瘤和胃平滑肌瘤恶变)20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34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最短一周,最长3年,平均5个月。二、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为上腹部胀痛不适和上消化道出血,其次为腹部肿块和消化道梗阻(详见表1)。

    1993年03期 163-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家兔恒速静滴氟尿嘧啶时血药浓度的昼夜规律

    李楠;李阳;朱永廉;雍定国;耿宝琴;

    对9只新西兰兔进行恒速持续静滴氟尿嘧啶24小时,其间每隔3小时取静脉血少许备用,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样本中的氟尿嘧啶浓度,并对血药浓度系列作方差分析和Cosinor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恒速持续静滴5-FU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且平均血浆5-FU浓度符合昼夜节律变化规律。高峰估计值在13时,低谷估计值在1时。

    1993年03期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17例急、慢性白血病染色体的观察

    朱培林;邵平扬;王惠芳;徐世杰;

    <正> 随着肿瘤细胞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发现不少白血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染色体变化。这对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均有一定意义。我院1年多来应用G显带技术,对17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染色体进行观察,兹介绍如下。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 17例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19~65岁,平均39岁。急性白血病8例(L_2 3例,M_2 2例,M_3 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9例(其中1例急粒变M_(2a))。CR期4例,NR期13例。

    1993年03期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全埋入式药物输注装置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应用的初步体会

    郑亚新;余业勤;侯凯生;

    <正> 迄今为止,肝动脉插管加结扎术仍然是原发性肝癌外科手术治疗中常用术式之一。近来,我们应用全埋入式药物输注装置(totally implantabledrug delivery system,以下简称IDDS)替代沿用了逾20年的外引式导管,行肝动脉插管治疗原发性肝癌,现将我们的初步体会作一介绍。病例与方法 1992年1月至1992年5月,应用IDDS行肝动脉插管治疗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1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4~65岁,均经病理证实。主

    1993年03期 1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原发于乳腺恶性淋巴瘤10例分析

    马胜林;陈秀勇;吴滴;

    <正> 原发于乳腺淋巴瘤十分少见,我院从1967年10月至1986年8月共收治10例,本文对其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及预后进行探讨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性别与年龄 10例均为女性,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44岁。二、病程确诊前病程为1月~2年,平均10月。三、症状与体征 10例中7例乳腺肿块生长迅速,4例伴发热及乳房疼痛。乳腺内肿块最小2×2 cm,最大15×12×12 cm,占据整个乳腺。肿块呈结节型,边缘分叶状,6例质地呈结节橡皮感。10例均无乳头凹陷及溢液,4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1例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四、病变部位均为单侧,右侧8例,左侧2

    1993年03期 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支气管类癌(附5例报告)

    张明道;平育敏;曹富民;孟宪利;王瑞;

    <正> 支气管类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比较罕见,国外文献报告占原发性肿瘤的8~10%,国内报告占3.2%。我院自1980年1月至1989年5月收治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占同期肺癌手术的0.85%。病例资料例1 周某,女21岁。因反复咳嗽,咯黄痰伴发烧三年,于1980年1月入院。X线检查示左下肺野椭圆形阴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侧位与心脏重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舌段开口充血未见赘物。手术所见瘤体位于舌段6×5×3cm大小,行舌段切

    1993年03期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无功能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与治疗(附2例报告)

    孙新东;孔凡英;王力;郝兴培;

    <正> 无功能肾上腺皮质癌为高度恶性肿瘤。起病隐袭,诊断时常常是局部广泛侵犯或已有远处转移,预后差。该病少见,我院于1988年10月至1990年2月共收治2例。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 男,63岁。因进食后腹胀2年,左上腹疼痛4个月于1988年10月11日入院。检体:发育正常,神清,血压19/12 kPa。浅表淋巴结末触及。心肺正常,上腹隆起,可扪及约14×13 cm肿物,质韧,活动差,压之疼痛。肝、脾末触及。化验: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17-OH13.4 μmol/24 h,17-KGS 36.9μmol/24 h。B超示腹膜后肿

    1993年03期 174-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15例胰头癌的诊治分析

    陈光中;严福来;郑炳初;

    <正> 我科于1990年12月~1991年12月收治15例胰头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1例,女性4例,男:女=3:1,年龄48~67岁,中位年龄58岁。黄疸11例,腹痛4例,胆囊肿大4例,肝肿大3例。II 40~135U。AKP75~576U,ALT仅2例偏高。B超15例均显示肝外胆管阻塞图像,6例CT提示胰头癌。手术结果 15例中行Whipple~chitd术6例,胆囊空肠Roux-y术4例,探查3例,活检2例,此2例活检1例有黄疸史,另1例有腹痛史,B超及CT检查也提示胰头癌,术中均扪及肿块,但由于冰冻切片报告为慢性胰腺炎而被放弃手术。

    1993年03期 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甲状腺何杰金病一例报告

    臧国骥;施仲义;

    <正> 患者女,62岁。因颈部肿块进行性增大伴声音嘶哑5个月入院。查体:甲状腺明显肿大,质硬,右侧8×6 cm,左侧7×5 cm,随吞咽上下移动气管居中。颈部及全身表浅淋巴结不肿大。同位素I扫描检查:甲状腺位置正常,明显肿大,形态失常,腺内放射分布不均匀,除左叶下内部外,均呈放射性稀疏缺损区。提示:右侧甲状腺癌已侵入左叶,1990年元月12日行手术探查。术中见左叶下内部有部分腺体组织似正常外,其余大部分腺体质硬,呈苍白色改变。切除右侧全叶、峡部及左叶90%组织。病理诊断:甲状腺何杰金病。术后恢复良好,住院14天,转放疗科。恶性淋巴瘤限于甲状腺内时,有手术切除的指征,术后应予以放疗。本病预后较差,但取决于肿

    1993年03期 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大细胞型肺癌并嗜酸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一例报告

    刘又荣;林玲;黄子扬;谢崇坝;

    <正> 大细胞型肺癌并嗜酸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临床罕见,现报告一例如下。病例报告患者,男,65岁。1990年5月15日因咳嗽,胸闷、气促20天入院。其有30年吸烟史,日平均20支。查体:T37℃,神清,消瘦,浅淋巴结未及。双侧胸腔积液。肝右肋下3 cm,剑下5 cm,质中。实验室检查:WBC 21.8×10~9/L,N 0.66,E0.20,L0.11,M0.03,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4×10~9/L。肝功正常。X线胸片示双侧胸腔积液,右肺浸润性病变。胸水李凡他试验(+),WBC0.415×10~9/L。胸水病理检查见到可疑癌细胞。痰液细胞学检查:找到大细胞型癌细胞。

    1993年03期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肾上腺神经鞘瘤一例报告

    谷化平;

    <正> 神经鞘瘤是由雪旺氏细胞和神经内衣起源的良性肿瘤,较为常见。本瘤分布较广泛,多见于四肢、颈部及躯干等部位的皮下或真皮内。但发生于肾上腺者较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如下。患者,男性,54岁。5年前自觉右侧腰部不适,其他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作任何治疗。近期常常感到右腰部酸痛,影响正常活动。B超检查:右侧肾上腺肿物,直径5 cm大小。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肿瘤位于右肾上腺髓质,呈卵圆形,直径8 cm大小,包膜完整。临床诊断:肾上腺肿物,

    1993年03期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动脉插管化疗加放疗治疗臀部巨大血管肉瘤一例报告

    韩玉厦;

    <正> 患者,男性,50岁。因左下肢活动受限,左臀部肿块5月余,于1990年9月25日入院。检查:左臀部10×12 cm肿块,边界不清,固定,质硬,表面尚光滑,并向左髂窝延续,左髂窝可触8×10cm肿块。腹部B超见腹主动脉旁及脐平面多个大小不等低回声光团融合成片。肛诊直肠推向右侧。病理报告:血管肉瘤。临床诊断臀部巨大血管肉瘤累及盆腹腔,手术无法切除。遂于10月11日在局麻下行腹壁动脉插管术,导管插入腹壁下动脉8 cm,

    1993年03期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卵巢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无性细胞瘤合并内胚窦瘤)一例报告

    许文纬;

    <正> 患者女性,26岁,未婚。右下腹痛26小时伴压痛、反跳痛,拟诊急性兰尾炎入院。术中见右侧附件肿块扭转破裂,作肿块单纯切除术。确诊后转上海某医院妇产科再次行盆腔根除术。经随访患者于术后七个月死于全身转移。病理肉眼观察卵巢肿块7×6×4 cm大小,切面出血,坏死、部分囊性变,质脆。另有一小结节3×2×2 cm大小,切面淡黄色,海绵状。镜下:(1)无性细胞瘤瘤细胞圆而大,大小一致,胞浆透明或颗粒状呈嗜碱性,胞核圆形,染色质不规则凝集,核仁明显。瘤细胞排列

    1993年03期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转移灶误诊两例

    陈茂昌;

    <正>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上往往易误诊,尤其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者更易引起误诊,近年来我们遇到两例报道如下。例1 患者,女,26岁。发现右颈肿块半年。发病以来肿块未见有明显增大也无其他不适,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诊断为慢性淋巴结炎,颈淋巴结结核,作抗炎及抗结核治疗无效而来院就诊。检查:右侧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可触及约1×0.8 cm之大小结节,皮肤无红肿,质中,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活动无压痛。仔细检查右侧气管旁有一约2×2 cm大小之结节,质中偏硬,表面光滑可随

    1993年03期 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颅骨胆脂瘤误诊为额底、眼眶内沟通性脑膜瘤一例报告

    李惠民;王新民;

    <正> 患者,男,15岁。左眼球逐渐突出3年,伴头痛、左眼视力下降1年。头部无明显外伤史。检查:发育、营养一般,神经系统未发现异常。左眼球突出,向下斜视,眼球向上活动受限,左眼视力0.4。头颅未触及明显包块,无压痛区。实验室检查均正常。头颅平片显示额骨左侧有-3.7×3.5×2.5 cm之骨破坏区,边缘呈分叶状,有硬化带环绕,病灶内无钙化及分隔。左眼眶向下扩大。头颅及眼眶CT扫描显示:左额底区及大脑突面有一边界清楚之高密度病灶,CT值66Hu,增强后CT值 84 Hu,大小3.2×2.3×6.0 cm,病灶侵犯眶顶板向眼眶内侵入,致眼球向下前内突出,诊断:左额底、眼眶内沟通性脑膜瘤。手术所见:切开左侧额

    1993年03期 178-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甲状腺肿块术中冰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切片对照分析

    王跃生;

    <正> 通过快速冰冻切片术中判断甲状腺肿块的性质在许多医院已列为常规;外科医生往往依赖术中冰冻切片的报告来决定手术方式及范围。但是术中冰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切片报告不相符合的情况并不鲜见。本文就我科甲状腺肿块术中冰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切片结果不符的病例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 1983年12月~1991年12月间我科共计有392例甲状腺肿块做了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其中15例术中冰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切片报告结果不符,占3.8%;3例术中冰冻切片未能作出诊断,占0.8%。

    1993年03期 17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绒癌脾转移致腹腔内大出血一例报告

    赵永驰;李玉贤;李振忠;

    <正> 绒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妇科肿瘤。以肺肝脑转移为主,脾转移少见,本文报道一例。女患,23岁,已婚。因停经40余天,阴道流血10余天,突发左上腹持续性剧烈腹痛7小时,于1992年4月25日急诊入院,以往曾因葡萄胎行两次清宫术。检查:神志清晰,重度贫血貌,强迫卧位,烦躁,口渴,手足湿冷,浅表静脉塌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T36℃,P132次/分,R28次/分、Bp 10/6kPa、心肺正常,腹部略膨隆,全腹有明显压痛,肌卫与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音弱,宫颈摆动痛,后穹饱满。穿刺获陈旧性不凝血,妊娠试验阳性,Hb 62 g/L,WBC 10.3×10~9/L,妇科诊断为宫外孕破裂,行剖腹手术。术中吸出新鲜不凝血约2500

    1993年03期 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大肠癌流行病学与普查研究进展

    莫善兢;

    <正> 一、流行病学 1.发病情况 1964年上海市区大肠癌新发病557例,粗发病率为8.70/10万,当时为第七位常见癌症(顺序为:宫颈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肺癌、乳腺癌,大肠癌)。15年后1979年大肠癌新发病已增加1倍达1126例,粗发病率升至19.6/10万,成为第四位常见癌症(顺序为:胃癌、肺癌、肝癌、大肠癌)。1989年大肠癌新发病又增至1782例,10年中又上升58%,粗发病率升达26.7/10万,已成为上海市区第三位常见癌症(顺序为:肺癌、胃癌、大肠癌)。

    1993年03期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鼻咽癌临床诊断的进展

    胡长坤;曹世龙;

    <正> 鼻咽癌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鼻咽癌的诊断除传统的临床诊断、EB病毒血清学诊断和X线诊断外,一些新的技术与设备如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从而使诊断更为精确。本文对鼻咽癌诊断进展作一概述。一、亚临床鼻咽癌的诊断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是临床医生颇为关注的问题,因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提高鼻咽癌的疗效起着重要作用。sham等从6054名无鼻咽癌症状

    1993年03期 183-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关于5-氟尿嘧啶应用者血药浓度监测的研究

    王波;江森;

    <正> 治疗药物监测是近十多年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兴起的一项有效监护手段,在国外某些药物的常规监测已成为临床医疗标准的一部分。在医学肿瘤学方面,治疗药物监测应用很少,仅限于高剂量的氨甲喋呤治疗中检测其药物浓度以预示毒性。5-氟尿嘧啶(5-FU)是治疗多种肿瘤的常用药物,大剂量5-FU恒速静脉滴注治疗滋养细胞肿瘤已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目前对5-FU在机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认识还很不够,国内外对其临床药动学研究资料差异较大,部分病人因毒副反应和耐药性不能

    1993年03期 18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乳腺多原发癌

    张振东;李树玲;

    <正> 早在1921年,Cheatle通过乳腺癌标本的大块切片病理学检查,观察到导管内癌呈不同分化阶段的生长,受累导管间可见正常导管间隔,首次提出了乳腺癌多中心起源的学说。其后又有许多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理论,本文复习一些文献就此问题进行综述。乳腺多原发癌亦称多原发灶或多中心性(Mul-tiple Primary Foci or Multicentricity),以下简称MPF。即组织学上乳腺内有两个以上的原发癌灶,癌灶间相距2~5 cm,组织学类型可相同或不同,相互间不存在沿乳腺导管、淋巴管、血管

    1993年03期 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乳腺原发性脂肪肉瘤一例报告

    张凤珍;战雪梅;

    <正> 患者女,65岁。右乳腺发现肿块一年,无红肿、痛等症状。行单纯乳腺切除。巨检:肿块约12×12×10 cm,无乳头内陷,剖面见8×6×6 cm囊性肿物,无包膜。病理诊断:右乳腺脂肪肉瘤。脂肪肉瘤系软组织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大腿臀部、腹膜后等处为多见,发生于乳腺的脂肪肉瘤十分少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与乳腺癌相比为1:1000。本瘤以31~60岁多见。多为单侧。本例术

    1993年03期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粉瘤引起皮肤癌一例报告

    王丰明;庄廷明;汪岩峰;

    <正> 患者,男,56岁。右臀部皮肤破溃伴疼痛一月,于1991年10月20日就诊。患者10年前患右臀部粉瘤自行破溃治愈后3个月,局部呈硬结状,逐渐增大,无任何不适,此后反复发作感染,自行破溃三次,均治愈。一年来自破溃后一直不愈合,流黄白色液体。体检:右臀部环跳穴上方2 cm处有一4×5 cm之大肿块,其下方为一2×2 cm大小呈菜花状,质硬,乌紫色突出皮肤表面之肿物,有压痛,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即在门诊手术切除;术中发现粉瘤基底部呈软骨样改变,

    1993年03期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阴茎癌肉瘤一例报告

    胡光明;何春林;

    <正> 阴茎恶性肿瘤主要为鳞癌,而患癌肉瘤报道少见。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0岁,因阴茎头部痒痛肿块3个月。诊断阴茎癌于1991年4月7日入院。体检:包茎,阴茎头部可触及3×4 cm大小肿块,质偏硬,高低不平,外口可见菜花样物,含有少量脓血性液,有臭味。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入院后给予胸片、骨盆片及盆腔、后腹膜B超均未见有异常。1991年4月16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距阴茎根部1.5cm处阴茎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阴茎头部

    1993年03期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食管鳞癌与食管葡萄状横纹肌肉瘤并存一例报告

    平金良;杜志奋;

    <正> 患者男,65岁。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伴间歇性胸骨后疼痛而入院。食管钡透:食管中段有一4 × 2 cm偏心性充盈缺损区,管腔弹性减退,宽窄不等,粘膜破坏中断,钡剂通过受阻明显,诊断:食管中段癌。左胸手术探查,行胸段食管切除。眼观所见:食管中段见缩窄型肿块,长3.5 cm,累及食管壁3/4周,紧贴其下缘见4×2×1.5 cm息肉状肿物,向腔内突出,外观灰红色,部分粘膜破溃。镜检:瘤细胞成团、成巢排列,核大,异形明显,并

    1993年03期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鳞状上皮癌侵入颅内一例报告

    陶志宇;李江汉;曾立民;

    <正> 患者女性,63岁。3个月前发现前额包块如枣大小,无异常感觉,曾在外院诊为“粉瘤”行手术切除。术后包块增长迅速,自觉麻木、胀痛于1991年8月7,日入院。查体:前额中央略偏右见-6×6×2.5 cm大小包块,质中等,包块的皮肤正常,中央见一横行手术疤痕,包块与皮肤粘连、基底不活动、触痛明显。包块穿刺细胞学检查,诊为慢性炎症。临床初诊为“粉瘤并感染”。局麻下行鱼口样横切口,出血较剧,并见包块较大,颅骨破坏,神经外科会诊并一同手术,扩大咬除颅骨,见肿瘤5×5×5cm

    1993年03期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关于核仁组成区(AgNOR)研究工作的标准化方案

    许良中;

    <正> 应用核仁组成区(AgNOR)的检测对肿瘤的研究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发现它有一定的发展前景。AgNOR检测是一种简便、迅速、可重复的方法,便于推广应用。国内近年来在应用AgNOR对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AgNOR与不同组织类型肿瘤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判断肿瘤病人的预后等都将有待深入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共同存在的问题是对AgNOR的形态学类型和计数的方法缺少一个共同的标准。因此,不同实验室之间所得的结果相差很大。为此亟需组织有关学者

    1993年03期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抗肿瘤新药——米托蒽醌

    蔡甫良;

    <正> 米托蒽醌是1982年被美国列入重点开发的少数抗肿瘤药物之一。1987年起已在30多个国家广泛使用。我国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于1981年开始研究此药,1986年被列入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由于在合成工艺方面的突破,制得的盐酸米托蒽醌在质量上达到美国Ledcrle药厂产品同等水平。经过两年多近500例的临床研究,1989年12月通过国家级鉴定。米托蒽醌是一化学合成药,但在动物试验中呈现强烈的抗癌活性比阿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等7种抗肿瘤抗生素都要强,并比已知常用抗肿瘤药物要强得多。米托蒽醌是一广谱抗肿瘤药物。大量临床证实,米托蒽醌对白血病、乳腺癌和恶性淋巴瘤有高度疗效。对肠癌、胃癌等13种肿瘤中有9种观察到疗效。

    1993年03期 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