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肿瘤杂志

  • 抗肿瘤药研究的新途径

    韩锐;

    <正> 肿瘤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降低死亡率及发病率。降低死亡率主要靠治疗,而降低发病率则要靠预防。过去认为治疗要靠药物,预防是流行病学家的事。这种看法已经过时。现在知道肿瘤是一种特殊的疾病,不仅治疗离不开药物,其预防也离不开药物,而且是最有希望的手段之一。这是因为由正常组织转变成癌,一般都经过癌前阶段,而癌前疾病的治疗是癌的药物预防的理想靶点。这样抗肿瘤药物研究已不限于传统的细胞毒型治疗药物,癌的预防药物的研究及开发已成为一有前景的新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与癌研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已经证明不少肿瘤是由于几种癌基因经多阶段变化引起。许多生物工程公司都从事肿瘤防治研究并已有几种产品问市。癌细胞生物学的进步为癌的防治提供了不少新靶点,开辟了新的领域,如癌细

    1993年02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

    耿宝琴;

    <正> 在过去的10多年中,免疫治疗已可使某些晚期肿瘤患者长期处于缓解状态,故被认为是继肿瘤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鉴于DNA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特定的基因转移术来治疗某些疾病将会成为医学治疗学中的一个部分。对人体肿瘤来说,可能借助此法以达到诊断、治疗和监测预后等目的。近年来国际上试用基因治疗肿瘤的研究已开始,并取得一些进展,国内亦正在起步,但主要还处在实验探索阶段。免疫治疗中对白细胞介素2(IL-2)、淋巴激活索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等研究较多,本文作简要叙述。一、肿瘤的免疫治疗 1.IL-2是由T_H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

    1993年02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天然产物与癌的化学预防

    陈晓光;韩锐;

    <正> 癌的化学预防是指用化学药物预防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从而达到预防肿瘤的目的,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有效的癌化学预防药更具有实际意义。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NCI)从上千种候选化合物中已选出近百种化合物进行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如天然产物中的多酚类、黄酮与类黄酮,芳香异硫氰酸酯类、萜类、β-胡萝卜素、有机硫化合物等;食物中的微量成份,如维生素甲类、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索B_2、叶酸、钙、硒、钼等;其他天然产物:共轭二烯亚油酸、姜黄素、甘草次酸、多胺、牛磺酸、纤维素等也在研究中。近年来,随着肿瘤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和对肿瘤发生机理的进一步探讨,特别是发现了不少食物来源的化合物和食物微量成份可影响肿瘤的发生与

    1993年02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 造血生长因子的生物效应与临床应用

    杨骅;余海;

    <正> 集落形成试验中发现的造血生长因子,是一族能刺激和促进粒细胞。单核细胞增殖的糖蛋白,称之为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ts,CSF)。目前,人类4种CSF的基因均已被克隆,并且获得了重组的CSF蛋白。这4种CSF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或CSF-1)和白细胞介素-3(IL-3或multi-CSF)。这些CSF的分子与生化特征以及主要的靶细胞见表1。除CSF外的其他造血生长因子包括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白细胞介素均能促进血细胞的增殖分化。一、造血生长因子的细胞来源与生物效应体内多种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或多种造血生长因子。虽然体内产生CSF的生理调节机制还不太清

    1993年02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原发性脾何杰金病一例报告

    张洁;宋菊贞;林茂芳;

    <正> 原发性脾何杰金病临床类型较特殊,其确诊有别于临床常见的淋巴瘤。我院曾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5岁。浙江籍,已婚,农民。起因于原因不明的午后发热,伴脾肿大2月余,于1990年6月2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两个月呈现无明显诱因体温升高,每日下午明显(T38℃),无畏寒、盗汗、咳嗽,经抗炎治疗(氟哌酸,头孢唑啉钠)效果不佳。查体:发育正常,体重58 kg,营养中等,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发现,肝肋下刚及,脾肋下2.5 cm,质中,无触痛,腹壁未见静脉怒张,无腹水。实验室检查:Hb 120 g/L,Plt113×10~9/L,WBC2.6×10~9/L,N0.64,L0.32,M0.04。骨髓像:有核细胞中等量,粒系增生活跃,以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增生为主,少数粒细胞胞浆中有少量空泡,红系增生

    1993年02期 7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ras癌基因在人乳腺肿瘤中的表达

    卢绍平;汤如勇;舒煦;唐小兰;蒲晓东;杨晓瑰;方洁;傅晓沧;

    应用P_(21)蛋白单克隆抗体,对25例人乳腺癌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有高水平的P_(21)表达,阳性率高达92%,与Querzoli等报道一致。29伊4乳腺良性病变的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内P_(21)表达水平的高低与细胞增殖状态相关。临床对比分析提示乳腺癌中P_(21)的表达水平与瘤体大小有关但不能反映病人的淋巴结转移状态。上述结果表明,ras癌基因表达产物P_(21)蛋白,是一个与细胞增殖相关,可反映组织增殖状态的细胞生物学因子。

    1993年02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鬼臼乙叉甙的现状与展望

    陈绍锋;

    <正> 鬼臼乙叉甙(VP-16-213)是一种半合成的鬼臼毒素衍生物,已应用于许多癌症的首次化疗中,包括小细胞肺癌(SCLC)、皋丸癌和卡波氏肉瘤。该药亦是一种重要的二线药物,用于某些肿瘤的补救治疗。临床试验表明,通过改变VP-16的剂量、给药方式和时间安排可提高效果,为这种药物开辟了全新的使用前景。 VP-16对特定肿瘤的作用如下,(1)睾丸癌,VP-16已扶早期用于对复治睾丸癌的研究发展为根治性补救治疗,并随后作为第一线治疗药物采用,是睾丸癌联合化疗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完全缓解率和治愈率。VP-16在进一步增加剂量、延长给药时间或应用于更强烈的联合化疗中,其作用仍有待研究。(2)淋巴瘤,对何杰金病和高度恶性非何杰金淋巴癌有相当疗效,用于大多补救性化疗方案及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第三代联合方案中,但其最佳疗法仍不清楚。研究提示延长VP-16的用药时间或许有益。

    1993年02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PTC在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附47例分析)

    陈希纲;彭民浩;卢全书;陈翰高;裴云;

    本文通过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22例、胰头癌14例,壶腹部癌8例和转移性胆管癌3例的PTCx线表现的观察,并与40例胆石症的PTCX线表现作对照分析,结合原发病的病理生理,认为在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时,PTCX线片上有三方面表现:梗阻端或狭窄段形态发生改变,梗阻近端胆管或狭窄段出现移位;肝内胆管呈竹节样扩张。其中梗阻近端胆管或狭窄段呈左上移位,肝内胆管呈竹节样扩张是特征性X线表现。

    1993年02期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 青少年肺癌20例临床分析

    刘业兰;阎吉修;

    <正> 我院1986~1989年间收治的300例肺癌中,年龄在30岁以下者16例,占5.33%。加上1986年以前的4例,共20例,年龄最小16岁,平均26.93岁。误诊率为80%。症状为胸疼16例,呛咳14例,痰血12例,发热4例,气喘2例,腹疼腹泻1例,半身无汗1例。仅4例有吸烟史,均为200年支。确诊时有转移者13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5例,胸膜转移6例,颈及腋下淋巴结转移各1例。 20例中,中央型14例,周围型5例,粟粒型1例。发病部位,右上叶6例,中间支气管3例,右下叶5例,左总支气管4侧,左上叶1例,两肺1例。6例发生阻塞性肺不张,1例胸腔积液,1例见有空洞。组织类型中,14例为未分化癌,占70%,鳞癌3例,腺癌1例,未定型2例。20例均为手术、淋巴结及肺穿活检病理证实以及胸水及痰中找到癌细胞确诊。讨论原发性肺癌30岁以下患者少见,各文献报告占5.4~14.8%不等,其发病率逐渐上升。目前公认肺癌的

    1993年02期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骨母细胞瘤的X线诊断(附18例分析)

    张德钧;喻长法;孙晓云;

    本文报告1973年以来收集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母细胞瘤共1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发病年龄为10~34岁,其中25岁以下13例,占7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酸痛、压痛与肿胀和(或)出现肿块。若病灶位于脊柱,因压迫脊髓而出现神经症状。28例中有2例手术后复发,其中1例术后1年发生恶性变。本肿瘤主要X线表现为(1)囊状透亮区内见团块状钙化或骨化;(2)病灶呈云絮状改变;(3)囊状透亮区内见有不规则斑点状或斑片状钙化;(4)肿瘤呈囊状透亮区,病灶内无钙化影。作者认为,本病可根据X线表现结合临床资料作出诊断。

    1993年02期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 甲状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一例报告

    严安国;

    <正> 甲状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十分罕见,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1%,本科最近遇见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60岁,发现颈前肿块2月,伴声音嘶哑一月,甲状腺扫描显示为“甲状腺右叶凉结节”,胸片未发现病变。检查:颈前右侧下方可触及一椭圆形肿块,约2.5×3×1.5 cm大小,表面光滑,质硬,活动度差,随吞咽上下活动。术中见肿块位于甲状腺右叶下极与颈总动脉及气管粘连。切除肿块约4×2.5×2 cm大小,实质性,切面中央灰白,淡黄色,质硬,部分有包膜。镜下所见与其它部位的鳞状细胞癌的构象相同,病理核分裂多见,尚见少量残存甲状腺组织,无乳头状结构,包膜明显侵犯。讨论甲状腺鳞状细胞癌较少见,而原发性的更罕见,好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病变进展快。本例颈前肿块2个月,1个月后即产生压迫症状,出现声音嘶哑及右声带麻痹感,扫描亦提示“凉结节”,

    1993年02期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胃癌发生部位的转变趋势(附527例分析)

    谭诗云;邓传珍;韩兵;刘军;于皆平;陈锡美;

    本文对我院1976~1990年胃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527例胃癌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现的时间顺序分为2组。第1组(1976~1983年)237例,第2组(1984~1990年)290例。结果发现贲门癌的发生率第2组(76例,26.21%)高于第1组(43例,18.14%)(P<0.05)。且贲门加胃底癌的发生率两组相比也有显著差异(1组:20.68%,2组:31.03%,P<0.05)。从近端到远端,女性患者逐渐增多,尽管贲门癌在男女比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女性患者发病率似有上升趋势。

    1993年02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外科治疗食管、贲门区多原发癌33例分析

    陈景起;翁准;陈玉泉;杨捷生;杨卫平;陈于平;李庭坚;

    本文报告外科治疗食管、贲门区多原发癌33例,占同期外科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的1.1%(33/3001)。男女之比为4.5:1,术前诊断率27%,术后1、3及5年生存率为68%、25%及16.7%。并对食管、贲门区多原发癌的发病率、术前误诊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1993年02期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结肠癌外科治疗的几个问题——附62例报告

    黄钟英;何超;

    本文报道结肠癌62例,其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与回盲部最多见(47/62)。临床主要表现:右半结肠癌为腹块、腹痛、贫血;左半结肠癌为便血、腹痛、腹泻和肠梗阻。术前肝转移4例。病理诊断结肠癌C、D期者33例(53%)。本组手术切除率92%(57/62),根治性切除亭83%(52/62)。33例随访2年,死亡7例,其中D期5例。作者认为应重视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应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术后肝转移的发生,同时在手术方法上要力求达到根治性效果。

    1993年02期 92-9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唾液癌胚抗原测定诊断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

    陈关福;孙才均;严君烈;陈军;张行;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110例头颈部良、恶性肿瘤患者唾液中的CEA,其中恶性肿瘤70例,良性肿瘤40例,并与70例健康人作对照,同时还对恶性肿瘤组40例作了血液CEA测定。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良性肿瘤组与健康人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1),70例恶性肿瘤中的40例血清CEA仅3例轻度升高,提示唾液CEA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较血清敏感。

    1993年02期 94-9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05例脑脊液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试研究

    郑锦志;金笑平;陶祥洛;

    我们对105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脑脊液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GSF-FDP)进行测定,结果发现CSF-FDP明显增高,且显著高于脑血管疾病组,而正常对照组全部阴性。CSF-FDP的敏感性比检测其血清FDP高,CSF-FDP的阳性率高于CSF蛋白>450 mg/L的异常率。认为检测CSF-FDP是一项有意义的指标。

    1993年02期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鼻腔与鼻窦腺样囊性癌27例分析

    王辉萼;周方;

    <正> 鼻腔与鼻窦腺样囊性癌较罕见,我科自1957~1989年底共收治27例,占同期该部位恶性肿瘤的0.7%,现回顾性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24~63岁,40岁以上19例(70%)。主要症状依次为鼻塞、鼻衄、面颊凸起、眼球突出、腭凸起,鼻侧凸起、面痛、面麻木、头痛额胀、嗅觉丧失及张口困难。症状历时28天~8年不等,1年内就诊18例,平均1.8年。鼻腔肿块呈分叶状,色苍白或淡红,有些表面布有小血管,触之易出血,质坚实或软。确诊前曾误为鼻息肉3例,上颌窦炎2例,筛额窦囊肿、上颌骨囊肿、泪囊肿瘤及血管瘤各1例。均经鼻窦X线摄片(其中4例辅以断层片,1例造影),肿瘤主要部位计鼻腔10例,上颌窦13例及筛窦4例(其中1例还累及额窦、鼻中隔及前颅底)。 27例中除拒治及未治(颅内转移仅作活检)各1

    1993年02期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保留外括约肌的低位直肠癌根治术25例临床分析

    孙洪山;李浩;

    <正> 1985年7月~1990年12月我科对2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施以保留外括约肌的会阴部结肠套叠式肛门成形手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25例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7~68岁,平均46岁。病史1个月~2年,平均8个月。直肠腺癌16例,粘液腺癌1例,印戒细胞癌2例,乳头状腺癌5例,平滑肌肉瘤1例。Dukes分期:A16例,B 8例,C 1例。肿瘤下缘距肛缘3 cm 17例,4 cm 8例。二、切除标本病检结果肿瘤近侧断端和直肠肿瘤外侧周围组织均未发现癌细胞。三、治疗结果本组25例与同期Miles手术(随机抽样)治疗结果对比见附表。四、肛门功能本组25例术后第1天肛门即能随意收缩,其中22例(88%)术后恢复排气时,粪便不随排气流出。17例(68%)在术后1个月内每日排成形便2~3次,有便意感,余8例(32%)每日排成形便3~4次,便意感不明显;术后2个月22例

    1993年02期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乳腺肿瘤细胞AgNOR计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李代强;周金平;

    <正> 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检测技术作为肿瘤研究的一种新方法近几年来被不少学者采用,用于检测细胞增殖率,辅助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并对某些恶性肿瘤的预后估价具有一定价值。本文应用AgNOR染色法对64例常规细胞涂片或肿瘤印片进行定量观察,以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文收集我院1991~1992年门诊和住院病人部分乳腺肿块穿刺或新鲜肿瘤组织印片共64例,其中乳腺癌35例,乳腺腺病15例,乳腺纤维腺瘤14例。穿刺前均未经任何特殊治疗。病人均系女性,年龄18~62岁。涂片(或印片)各2张,1张用酒精、乙醚混合液固定10~15 min,去离子水充分洗涤,然后用银胶染液滴在玻片上置室温避光条件下染色45min,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甲基绿复染,二甲苯透明后树脂封片,另一张作常规细胞学检查,并追

    1993年02期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肺癌合并一侧全肺不张高剂量率腔内放射治疗(附9例报告)

    傅尚志;徐维邦;王卫东;李德志;柳志谋;

    <正> 肺癌合并一侧全肺不张(以下称癌性全肺不张)是一类常见并发症,文献统计肺不张中癌性肺不张占38~68%,而癌性全肺不张占癌性肺不张的10.5~33%。该病治疗的关键是尽快解除梗阻,消除感染。过去采用外照射治疗癌性全肺不张,治疗时间长,难以迅速解除梗阻,有的因病情恶化而中断治疗。3年来我科收治癌性全肺不张9例,均首先采用Micro-Selectron HDR ~(192)Ir近距离治疗,6例辅以外照射,旨在探索癌性全肺不张腔内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9例癌性全肺不张中,左侧7例,右侧2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68岁,最小38岁,平均55岁。其中鳞癌7例,腺癌1例,小细胞癌1例。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痰血和胸痛。2例长期高热不退、体衰,使用任何抗生素及退热

    1993年02期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东茛菪硷用于晚期癌症止痛50例观察

    阮鹤瑞;杨钟福;何风昌;

    <正> 对大多数晚期癌症病人,顽固剧烈的疼痛常成为直接威胁病人生命的主要原因,阿片类镇痛剂易成瘾,故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是临床上十分棘手的问题。我院自1985年1月至1990年2月,先后对50例晚期癌症病人采用东茛菪硷止痛,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8岁,50岁以上者41例。50例分别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原发性肝癌27例,胰腺癌11例,胃癌7例,直肠癌2例,食道癌2例,肺癌1例。二、临床特点 50例中持续性腹部剧痛30例,间歇性腹部绞痛14例,持续性胸部胀痛7例,间歇性胸痛3例,全身疼痛伴呻吟不止者7例,疼痛而难入眠者6例。伴腹水47例,胸水34例,下肢膝关节以下明显凹陷性水肿者30例。5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转移扩散征象和消瘦、贫血等表现。

    1993年02期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带蒂菱壳等16种中药水提取物对大肠杆菌CM891回复突变的抑制作用

    郭峻;金中初;梅汝焕;陈星若;

    <正> 大量研究证明,肿瘤的形成要经过始动和促进两个阶段,始动与细胞突变密切相关。为开辟肿瘤化学预防新途径,使突变物失活或抑制突变过程的抗突变研究,近10年来方兴未艾。中药是我国的宝贵医学遗产,近年来的研究正揭示其在拮抗或抑制突变作用上的独特优势。中药成分复杂,可因产地、采摘季节及提取溶剂的不同,抑制突变的效果不尽一致。鉴于不同的抑制因子在突变、癌变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因此可用不同检测系统的不同作用模式来证实对各种致突变物或致癌物的抑制效应。本实验以大肠杆菌CM891为测试菌株,通过抑制突变、抗突变两种作用模式研究了16种中药水

    1993年02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脾脏错构瘤的病理诊断(附二例报告)

    申明识;纪小龙;

    <正> 脾脏错构瘤十分罕见,其病理诊断在教科书中描述简略,但病理易误诊为恶性肿瘤,我院相继遇两例,现报道如下,并就其光镜及电镜特点进行讨论。病例报告例1 郑某,男,29岁。查体时发现脾下极3.7×3.9 cm实性占位性病变,历时11个月,无不适。血常规示Hb 150 g/L,WBC 6.5×10~9/L,N0.79,L 0.19,M0.02,pH:12.2×10~9/L,骨穿未见特殊。B超示脾脏形态失常,下缘凸起,脾下极可探及3.6×4.2 cm中等稍强回声团块,边界清,周边有正常脾包绕。彩色多普勒示肿块内未见血流,其周边可探及门脉样及动脉样血流。临床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患者于1993年3月14日全麻下切除脾脏送病理。大体检查:切除脾脏大小为13×10×3 cm,位于脾脏边缘处扪及一肿物,4×3×3 cm,剖面见

    1993年02期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 卵巢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三例报告

    张仁亚;金鲁明;

    <正>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MMT)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可发生在女性生殖系统的任何部位,以宫体及宫颈多见,输卵管,卵巢、阴道和外阴等处国内较少报告。我院自1964年至1991年,发现40例女性生殖系统MMT,其中发生于卵巢3例,现报告如下。例1 73岁,下腹部包块3个月,于1991年7月11日入院。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下腹部包块,如成人拳头大小,近1个月生长迅速,并感下腹隐痛,坠胀不适,尿急尿频,便秘。断经25年。妇科检查:宫体大小触不清,其上方触及约22×12×10 cm实性包块,质硬,活动差,表面高低不平,轻压痛,阴道后穹窿可触及结节状物。阴道涂片未见瘤细胞。肛诊直肠粘膜光滑。X线诊断为盆腔内肿瘤。B超

    1993年02期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22例早期胃癌临床资料分析

    李国虹;刘和萍;

    <正> 我院近12年收治经内镜诊断,手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共22例,现分析报道如下。本组共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60~70岁6例,50~59岁9例,40~49岁6例,38岁1例。其中20例嗜烟或酒。肉眼分型隆起型6例,浅表型4例,凹陷型12例。位于胃窦小弯15例,胃体小弯4例,胃体侧壁3例。浸润局限于粘膜固有层内(原位癌)13例,5例直径在3.5~4 cm之间,7例在1~3 cm之问,另1例为小胃癌,直径0.6 cm。浸润至粘膜下层并局限于粘膜下层(粘膜下癌)9例,6例直径1~3 cm,3例3~6 cm。内镜下形态隆起型6例,癌肿呈息肉样隆起,高出胃粘膜0.5~1 cm。4例无蒂,宽基底的结节状隆起,中心凹陷,表面轻度糜烂,轮廓不圆。2例带蒂的结节状隆起,表面不平,呈细颗粒状,色泽苍白,点状糜烂。浅表型4例。Ⅱ_a型2例,Ⅱ_b型2例。Ⅱ_a型呈扁平状隆起,椭圆形,色泽

    1993年02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原发性胸腺类癌二例报告

    钱高松;刘晓凤;

    <正> 胸腺类癌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我科曾收治二例,现报告如下。例1 男,46岁。左胸闷痛3月,伴阵发性心慌。胸痛向背部放射,夜间尤重,无发热、咳嗽和咯血,无声嘶。查体无阳性体征。胸部X线检查:左前纵隔有一6×4 cm肿块,边缘清,气管无移位,诊为“左上纵隔肿瘤”。剖胸探查术中见左肺门部有一拳头大小肿块,质硬可活动,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左胸腺类癌。例2 男,59岁。胸闷气短8年,胸痛、咳嗽2月,无心慌,发热及咯血。胸部X线检查示前纵隔偏左巨大阴影,直径约20 cm,诊为“纵隔肿瘤”。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前上纵隔,无包膜,表面血管丰富,呈鱼肉状,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分离后切除,瘤体约20×15×15 cm。病理报告为胸腺类癌。术后行~(60)Co外照射,D_T 50 Gy/37天,

    1993年02期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右足跟脂肪母细胞瘤一例

    朱从敏;

    <正> 患儿男,2岁。1岁时其母发现右足跟长一约花生米大肿物,因对行走无明显影响而未诊治。后肿物逐渐增大。1988年4月曾在本院门诊行刮除术,诊为右足跟良性脂肪母细胞瘤。近来又明显增大。X线片示跟骨周围软组织肿胀,内示密度增高影,骨质未见破坏。于同年9月入院。查体:右足跟部肿物,4×3×3 cm,质较硬,活动度差,关节活动不受限。手术见肿物位于皮下,似脂肪组织,与周围有轻度粘连,钝性分离。病理检查:不规则肿物,4.5×3.5×3 cm,部分表面呈多结节状,包膜不完整,切面灰白及淡黄色,半透明,质细腻。镜下见瘤组织被少量纤维组织或裂隙状毛细血管分隔呈小叶状,成熟脂肪组织与含有粘液样基质的幼稚的间叶组织多分界清楚,部分有穿插移行。瘤细胞胞膜多不清楚,核膜不光滑,核呈梭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丰富区偶见核分裂及核的假性异形,核染色质细,分布均,

    1993年02期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输卵管中胚叶混合瘤一例报告

    金萍;董玉亭;单芹兰;

    <正> 患者,女,57岁,已婚,未孕。因绝经4年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10个月入院。查体:老年女性,全身表浅淋巴结(-),心肺(-),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异常包块。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萎缩,子宫后位,较正常略小,能活动,左侧附件有一鸭蛋大包块,不能活动,无触痛,与子宫关系不甚密切,右侧附件未触及异常。入院诊断:(1)左卵巢肿瘤;(2)左输卵管癌。1989年11月25日行剂腹探查。术中未见腹水,左侧输卵管近伞端有一8×7×5 cm大肿物,与卵巢轻度粘连,子宫表面光滑,子宫直肠陷凹、宫颈后壁及左侧盆壁均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直径约0.5~1.5 cm,行子宫次全切除加双侧附件切除术,手术顺利。病理检查:不规则形肿块6×5×5 cm大小,有包膜,切面灰白加灰红色,部分呈结节状,质脆,有灶性出

    1993年02期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垂体瘤和胃癌发生于同一个体一例

    陈海涛;罗其中;

    <正> 患者,女,32岁,已婚。因月经不调、泌乳、不育3年,视力进行性减退,头痛月余,于1988年2月29日入院。头颅CT扫描示鞍上及鞍右高密度改变。抽血检查为行经后第5天,血PRL 327.1μg/L,FSH 17.8 IU/L,LH 1.3 IU/L,E_2 101.3pmol/L。诊断为垂体腺瘤,并在全麻下行垂体腺瘤摘除术,手术经过顺利。术后病理诊断:脑垂体嫌色细胞瘤。术后病人有一定恢复,头痛消失,视力有轻度改善。术后25天开始放疗,一个月后病人出现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液体,拟诊为应激性溃疡,给予对症处理,症状无明显改善。经追问病史得知,患者2年前即出现不规则的上腹部疼痛,与饮食无关,再次体检后发现上腹部剑突下有一5×4×4 cm大小包块,质

    1993年02期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局部用药加颈动脉灌注治疗胶质瘤

    祁占春;宋伦贤;

    <正>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肿瘤,根治比较困难。我院从1988年至1990年5月采用瘤腔注射甲氨喋呤和颈动脉内灌注卡氮芥治疗脑胶质瘤10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 (1)全部或大部切除并经病理确诊为胶质瘤Ⅱ级以上的脑肿瘤患者。(2)其它脏器无功能损害,一般情况良好者。(3)随诊CT有肿瘤残存和复发者。二、一般资料本组男、女各5例。年龄12~54岁,平均33岁。肿瘤位置:左额颞3例,右额颞3例,右顶颞3例,右顶枕1例。经1次手术后化疗4例,2次手术后化疗4例,3、4次手术后化疗各1例。病理诊断:脑胶质母细胞瘤2例,星形

    1993年02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胃窦部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三例

    王振;

    <正> 原发于胃的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少见,我院曾收治3例,报告如下。例1 男,51岁。上腹胀闷不适7个月。剑突下偏左触及包块,GI示胃窦有一腔内龛影,1988年6月行胃癌根治术。病理巨检:胃窦小弯侧见一溃疡型肿物,体积5.5×4×2 cm。镜检为高分化鳞癌,粘液卡红染色阴性,癌肿侵达浆膜层,幽门旁、胃小弯及大弯淋巴结构有转移。术后4年健在。例2 男,57岁。上腹隐痛伴餐后暖气6个月。剑突下触及包块。胃镜活检诊断为胃鳞状细胞癌。1990年2月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窦有一13×10cm不规则肿物,与后腹膜粘连,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放弃手术,取胃大弯淋巴结4枚送病检,均有高分化鳞癌转移,粘液卡红染色阴性。术后8个

    1993年02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右泪囊角化型基底细胞癌一例报告

    曹敏;

    <正> 患者,男,29岁。右眼溢泪4~5年。近1年来伴有脓性分泌物自右下泪点溢出。内眦沮囊部位软组织渐渐隆起。于1991年11月19日收入住院。眼部检查:视力右1.5,左1.5,右眼内眦部相当于泪囊处隆起约3 mm,边界不清,质软,挤压有少量粘脓自下泪点溢出,挤压后肿块不消失,泪道冲洗通而不畅,明显狭窄,X线摄片无骨质破坏。于同年11月23日在局麻下行右眼泪囊探查术。切开泪囊前膜,见泪囊内充满颗粒状,表面呈乳头状新生物,经分离完整摘除泪囊见肿物完全从泪囊内翻出,呈菜花样,暗红色,约2×1.5×1 cm大小。病理检查:肿块系肿瘤组织,瘤细胞同基底细胞的形态,但具有异型性,排例成实性团块状,在其周围有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作栅状排例,小区在瘤细胞团中央有角化现象。病理诊断:右泪囊角化型基底细胞癌。讨论泪囊基底细胞癌在临床上极为少见。基底细胞上皮癌,可原发性,也可由乳头状瘤转变

    1993年02期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大阴唇巨大蒂袋状软纤维瘤一例

    刘海良;

    <正> 患者,女性,23岁,未婚。因外阴部有一进行性增大的赘生物4年而就诊。检查;全身情况良好,于右侧大阴唇见一带蒂赘生物约12×10×10 cm,质地柔软,表面皮肤皱缩。在赘生物下极有一溃疡面约6×7 cm。蒂细长约5 cm,直径1.5 cm。拟诊为乳头状瘤,在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带蒂肿物大小14×10×8.5 cm,重0.5 kg。表面被覆皮肤,肿物远端部分区域糜烂,切面灰白色,质地软而韧,实性,网织状。镜下见表面为扁平鳞状上皮,部分呈低乳头状增生。真皮由疏松的胶原纤维构成,间质含有较丰富的毛细血管。病理诊断:蒂袋状软纤维瘤。皮肤软纤维瘤又称软垂疣或皮赘,大小一般为1~3 cm,临床上巨大者罕见。软纤维瘤可分为丝状软纤维瘤和蒂袋状软纤维瘤两种。前者常呈多发性,好发于颈部和腋窝,外形因呈丝状或乳头状

    1993年02期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16例报告

    王振义;阎于悌;李建才;尹伯约;

    <正> 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不但贻误治疗时机,且增加患者痛苦,对此需引起注意。现报告我院16例误诊病例,借以总结经验教训。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男10例,女6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6岁,40岁以上占75%。二、癌肿部位与病理癌肿位于盲肠5例,升结肠4例,肝曲结肠4例,横结肠1侧,乙状结肠2例。组织学类型:粘液腺癌5例,高分化腺癌11例。Dukes分期:C期10例,D期6例。三、临床症状特征右侧及右下腹痛16例,右腹部包块8例,腹胀10例,恶心呕吐、食欲不振8例,腹泻、脓血粘液便及柏油样便7例,乏力、消瘦,贫血13例,右下腹压痛16例。四、病程经过 16例术前均诊断为阑尾炎。5例行阑尾切除术同时发现结肠癌,11例阑尾切除后,历经10天~24月发现结肠癌而再手术。癌肿最大12

    1993年02期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原发性气管癌误诊六例分析

    邓玲;谷桂英;

    <正> 原发性气管癌属少见病,误诊率高。我院于1983年以来共收治7例,其中误诊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26~72岁,平均58.5岁。有呛咳、喘息、痰血、吸气性呼吸困难6例,胸痛3例,咳脓血痰伴有杵状指趾1例。常规X线胸片诊断为大量胸腔积液、右上肺结核、右下慢性肺脓肿各1例,未见异常3例。于院外及入院时分别误诊为哮喘病、喘息型支气管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肺脓肿、肺炎、肺结核等。误诊时间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1年。入院后,6例均行纤维支气管镜(下称纤支镜)检查,见癌灶位于气管上段1例,中段2例,下段3例;呈菜花状5例,息肉状1例。经取活检、刷检送病理检查,确诊为鳞癌5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例。讨论原发性气管癌早期无特殊症状,常规X线检查不易发现,易误诊为其它疾病。本院收

    1993年02期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近端胃及贲门癌的术式改进

    赵宏造;权文斌;王金生;檀振波;

    <正> 我科自1990年3月至1992年7月,采用先开腹后开胸、不切断肋弓、不切开膈肌及保留膈神经的手术方法,对30例近端胃及贲门癌进行了根治性切除。此方法暴露好,切除彻底,对病人的创伤小,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5~68岁。胃小弯癌侵犯贲门者18例,贲门癌12例。30例病人术前均经X线片、胃镜检查及病理证实。手术步骤病人取右侧斜卧位,先行上腹正中切口,充分暴露术野,按胃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原则和手术步骤进行腹部清扫,但要注意保护胃网膜右血管弓。待腹腔清扫完成后,自预定切断处切断胃体,把远端残胃关闭暂留在腹腔,近端残胃用大圆针粗丝线U字套针缝合并用干纱布包裹,准备进胸腔,腹部手术结束。

    1993年02期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醋酸甲地孕酮和进展期乳癌的一线内分泌治疗

    程兆明;郑树;

    <正> 醋酸甲地孕酮(MegesfroI acetate,MA)为人工合成的高效孕激素类(Progestin,GES)制剂,与另一同类药物醋酸甲孕酮(安宫黄体酮,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MPA)对进展期乳癌的治疗价值业已肯定,10余年来在欧美广泛使用,日益受到重视。但一般仍被视为进展期乳癌的二线或三线内分泌治疗药物相沿袭今;究其缘故,主要是怀疑其疗效不及三苯氧胺(TAM),且在西方国家尤有体重过增之嫌。为探讨GES用于进展期乳癌内分泌治疗的第一线药物的价值,一些学者进行了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并和TAM对照。发现两者的有效率(RR)、缓解期和总生存期(OS)十分接近,而毒副反应轻微,耐受性均好;在选择性病例中,GES尤以大剂量(HD)应用时更胜TAM一筹。故为GES用于一线内分泌治疗提供了论据

    1993年02期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扁平型或凹陷型早期大肠癌和腺瘤

    叶学正;

    <正> 随着纤维结肠镜的广泛应用,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增加。文献中报道的早期大肠癌多由腺瘤恶变发生,而直接由大肠粘膜上皮发生的癌(de novocarcinoma)报道甚少。新近文献相继报道了扁平型或凹陷型早期大肠癌和腺瘤,对研究大肠癌的形态发生,识别早期大肠癌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一、大肠癌更始发生与扁平型或凹路型早期大肠癌实验动物化学致癌试验表明大肠癌可不经腺瘤阶段而直接由粘膜上皮转化为癌细胞。Spratt和Ackerman对20例≤20 mm的早期大肠癌作连续切片研究,均未发现先前存在腺瘤性息肉的证据。据此提出了大肠癌更始发生的理论。但Lane

    1993年02期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胃癌雌激素受体及其临床意义

    张镜;张国华;

    <正> 某些恶性肿瘤中出现的特异性的激素受体,可能提示着这些肿瘤具有激素依赖性的潜在可能性。因此,激素的合成及分泌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对肿瘤细胞的发生及进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理论在诸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激素依赖性肿瘤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在乳腺癌的激素受体测定基础上,应用抗雌激素治疗乳腺癌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近10余年来,国外陆续报道了在乳癌之外的一些肿瘤中发现了高亲和力的雌激素受体(ER),如肾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胃癌、结直肠癌、类癌、胰腺癌、头颈部肿瘤及其脑瘤等。虽然这些肿瘤发生在非内分泌器官,但是其中部分肿瘤的生长与乳腺癌一样受雌激素的影

    1993年02期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应用纤维蛋白原增强OK—432抗肿瘤效应——一种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新方法

    陈丽荣;

    <正> OK-432为化脓性链球菌Ⅲ型灭活株的提取物,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的效应,而且还是一种免疫调变剂,能激活宿主的免疫功能。但在实体瘤瘤内注射OK-432效果尚不满意,除非大剂量反复注射。考虑到肿瘤能分泌促凝血物质(Procoagulants),作者设想把OK-432与高浓度纤维蛋白原液的混合液(含有Ⅻ因子和抗蛋白酶酞(Aprotinin))一起注射到瘤内,引发纤维蛋白网络的快速形成,后者具有捕集OK-432而延长其抗肿瘤作用的时间。作者选择了20例进展期结直肠癌,其中直肠癌14例,乙状结肠癌6例,活检病理诊断为高度或中度分化的腺癌。瘤内注射OK-432/纤维蛋白原混合液后分别在1至15天或更长时间行手术切除术,其中注射4天或以上的隔4天作一次内窥镜检查。对肿瘤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瘤内注射OK-432/纤维蛋白原混合液4天后肿瘤在内窥镜下表现为溃疡表面出血,边缘变扁;10天后溃疡表面收缩并形成疤痕。注射1~4天肿瘤在肉眼的表

    1993年02期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经直肠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早期精囊血管肉瘤

    刘新华;

    <正> 在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问世之前,精囊的显像是非常困难的。随着TRUS及MRI技术的发展,现可以直接、多切面地显示精囊,故可鉴别出异常腺体,精确预测疾病的发展程度。作者报道了一例原发性精囊恶性肿瘤,此例是由TRUS及其引导下穿刺活检而确诊的。当时大量的传统检查包括盆腔CT扫描结果都是阴性。MRI仅显示了双侧精囊不对称,而无病灶的进一步特征。本例是首例由TRUS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精囊恶性肿瘤。患者为53岁的白人,就医前3个月首次发现直肠和会阴部疼痛,并放射到下腹部。疼痛逐渐加剧,坐姿或卧姿疼痛加剧。就诊前一个月中体重减轻10磅。病人发育正常,无急性面容。体检正常,但肛指检查时发现前列腺右叶上方有一个不活动的肿块。作者使用GE型RT 3500超声仪,双面经直肠探头,频率7.5 MHZ。显示右侧精囊增大,约4×3cm,内部有一强回声灶后方伴声影,提示钙化。放射检查印象是右精囊结石引起近端梗阻。MRI显示增大的右精囊后方有一

    1993年02期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癌症治疗引起的继发癌和其他晚期并发症

    江泽飞;

    <正> 作者回顾20年文献,将癌症治疗后12个月以上发生的晚期并发症归纳为:继发癌、对激素水平和生育能力的影响,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心脏疾病、对泌尿系统的损害、对胃肠道器官的损害、对神经系统及心理的影响、卡氮芥引起的肺纤维化、化疗后无菌性骨坏死。本文着重介绍继发癌的情况。一、放疗和继发癌。现已证明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放射线能致癌,但放射致癌与病人年龄,性别等个体特征,以及照射量、发生继发癌的时间等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二、放疗与白血病。宫颈癌、何杰金病放疗引起的白血病多有报道。三、放疗与继发实体病。Beir认为放疗可致各类癌症,但以甲状腺和乳腺最为敏感。Boice等报道82616例宫颈癌放疗后,发生27个不同部位的继发癌。认为放野内或临近放射野的胃、小肠、直、结肠、肝脏、胆囊、胰腺、肾脏、膀胱、骨、结缔组织、子宫、卵巢及其他生殖器官所受剂量在100 cGy以上,放疗后10年继发癌相对危险指数

    1993年02期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阿霉素引起的心脏毒性反应

    陈华;喻森明;章关炎;孙翠如;

    <正> 阿霉素是蒽环类广谱抗肿瘤的抗菌素,在肿瘤联合化疗中占重要地位,有效率达20~40%。本文治疗22例病人中,4例原有冠心病史,阿霉素通常用量50~60 mg/m~2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滴,每隔21天一次,最大用至480 mg,最小50 mg。化疗后10例心电图正常,无胸闷、心悸;8例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及心电图改变,年龄均在41岁以上,其中1例66岁患者阿霉素总剂量达300 mg后反复出现急性左心衰,经积极抢救,病情渐趋稳定。4例原有冠心病者2例化疗后无变化,2例出现ST-T段改变及T波压低较前明显。阿霉素除有胃肠道、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外,还具有一种蒽环类所特有的并且较为重要的心脏毒性,包括早期毒性和后期影响。文献报道,血浆中浓度随治疗次数增多而升高,多次给药后阿霉素选择性地潴留在心肌中,有10~25%可发生急性心肌改变。本组22例中共发生10例,2例原有冠心病者病情加重,1例在用药后20天发生急性左

    1993年02期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抗肿瘤新药——米托蒽醌

    蔡甫良;

    <正> 米托蒽醌是1982年被美国列入重点开发的少数抗肿瘤药物之一。1987年起已在30多个国家广泛使用。我国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于1981年开始研究此药,1986年被列入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由于在合成工艺方面的突破,制得的盐酸米托蒽醌在质量上达到美国Ledcrle药厂产品同等水平。经过两年多近500例的临床研究,1989年12月通过国家级鉴定。米托蒽醌是一化学合成药,但在动物试验中呈现强烈的抗癌活性比阿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等7种抗肿瘤抗生素都要强,并比已知常用抗肿瘤药物要强得多。米托蒽醌是一广谱抗肿瘤药物。大量临床证实,米托蒽醌对白血病、乳腺癌和恶性淋巴瘤有高度疗效。对肠癌、胃癌等13种肿瘤中有9种观察到疗效。

    1993年02期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