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良中;
<正> 凡起源于纤维、脂肪、平滑肌、横纹肌、间皮、滑膜、血管、淋巴管等间叶组织并且位于软组织部位(内脏器官除外)的肿瘤称为软组织肿瘤。软组织虽然分布广泛,包含组织之种类众多,但其肿瘤却远较其他组织之肿瘤少见。软组织肿瘤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73~0.81%。根据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7533例软组织肿瘤的分析,其中6213例为良性,占82.40%,1320例为恶性,占17.60%,良性与恶性之比为4.7:1。软组织肿瘤的类型繁多,组织学表现又往往互相重叠,尤其是一些分化差的肉瘤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常会遇到困难。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在病理学上的应用,借助于各种单克隆抗体的标记,对这些肿
1993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张仁元;
<正> 自从Eazinger教授主编的“软组织肿瘤的组织学类型”(Histological Typing of SoftTissue Tumors)于1969年出版以来,在这一段时期内已发现40多种新型的良性及恶性软组织肿瘤,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HO)邀请了11位软组织肿瘤病理专家组成了新的委员会编辑新的软组织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一书,即将出版,此书有软组织肿瘤约200种。现仅将近年来新发现的十六种简要介绍如下。一、侵袭性血管粘液癌(aggressive angiomgxoma)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是一种好发于女性盆腔及会阴,容易复发的良性肿瘤,由疏松散在的梭形及星形细胞构成,背景为丰富的粘液样物质,限局性区
1993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师英强;沈镇宙;
<正> 近20年,肿瘤影像学、病理学、生物学及新技术的进展,改观了软组织肉瘤的治疗策略。目前以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已渐为推崇。现将有关治疗进展予以介绍。一、提倡以肿瘤生物学特性制定治疗方案近代已将软组织肉瘤的生物学特性作为选择治疗的重要内涵。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将以往难以分类的肿瘤加以鉴别,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应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检测软组织肉瘤的DNA倍体,可了解不同类型肉瘤的生物学特性。本院检测62例软组织肉瘤,异倍体占45例(73%),而高分
1993年01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余子豪;
<正> 软组织肉瘤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各不相同,但其生物学行为却有很多的共同点,临床治疗原则也基本相同。本病可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但以发生在四肢最为多见,约占全部病例的55~70%。近年来肢体软组织肉瘤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仅以放射治疗在肢体软组织肉瘤治疗中的作用、放疗形式及治疗原则作一简要介绍。一、放射治疗的作用软组织肉瘤对放疗不敏感,临床上有明显肿块时单独放疗的局部控制率仅29~33%。以往本病的治疗以外科为主。由于这类肿瘤没有真正的包膜,在假包膜周围的正常组织中,甚至在远隔部位也可有显微瘤灶存在,作肿瘤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高达48~77%。局部广泛切除
1993年01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廖美琳;徐昌文;黄偶麟;吴善芳;吴松昌;周允中;孙德魁;林震琼;杨子培;
全组共1055例Ⅲ期肺癌手术切除,5、10年生存率分别为22.1%和15.3%,T_3N_0M_0预后好,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1%和29.9%,虽N_2组预后较差,但是5,10年生存率仍有15.7%和9.1%,优于其它疗法。我们认为对纵隔淋巴结转移数少,及手术技术允许的N_2可以切除,但对食道旁、肺下韧带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手术应从严。Ⅲ期小细胞肺癌的长期生存率虽低,但和以往相比有所提高,可能和近年开展多方法学治疗有关,生存3年无病,可望根除。腺癌术后3年生存率仍不断下降,10年生存率仅为5年之半数,提示重视于血道、淋巴道内微转移灶之存在的重要性。
1993年01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本刊编辑部;
<正> 根据(92)国科发情字242号文件精神,由省科委、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联合组织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首次评比揭晓,共评出1992年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16种,其中医药类期刊2种。本刊荣获浙江省优
1993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林茂芳;叶琇锦;周思文;曾波航;范红心;朱康儿;
本文报告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等于或大于100×10~9/L成人急性白血病93例的临床及治疗结果。显示,在确诊后的14天内,易发生致死性颅内出血,且常见于其血小板数仍高于10×10~9/L(10~58×10~9/L),凝血-抗凝血指标正常者。本组患者完全缓解率(46.9%)与同期治疗的702例非商白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的(57.6%)相似,但中位生存时间较短,且与其白细胞数呈负相关。高龄、肝和(或)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和肺、肾等白血病细胞侵犯以及骨髓中白血病细胞高值均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有不利影响。此外,对诱导化疗失败的类型作了讨论。
1993年01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周水云;耿宝琴;俞伟红;洪子福;吴诚一;谢达;
本文应用光镜,计算机与显微图像形态定量分析软件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到人大肠癌培养细胞经Vit K_3不同剂量(2.5、5、10和20μg/ml)作用后,细胞核DNA指数(DI)明显下降。从DI(倍体)分布直方图中,观察到Vit K_3使癌细胞的DNA主峰由DI=3转向1.5,核的倍体由高异倍体向低异倍体转化〔1〕,表明Vit K_3的抗肿瘤作用与抑制DNA合成和减轻肿瘤恶性度有关。本文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高精度定量测定DNA含量(IOD)的先进方法和手段。可望对肿瘤诊断、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亦可用于对细胞倍体性改变与肿瘤恶性度关系的分析。
1993年01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王政;王瑞年;徐天蓉;郑肇巽;
本文报道经免疫组化证实的8例B细胞性胸腺粘膜相关淋巴瘤,其特征为胸腺组织结构被中心细胞样小淋巴细胞浸润,但Hassall's小体仍可部分保存,并常形成含有分泌物的微囊,组成典型的淋巴上皮样病变,符合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特征。免疫组化反应显示多数为MB2单抗反应阳性、λ或κ阳性的B细胞,属低度恶性淋巴瘤,对该瘤的组织发生,细胞成份,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并指出应从胸腺瘤淋巴细胞型中单独分出来。
1993年01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 唐震;刘学刚;张仰明;
<正> 我科自1980年1月至1990年12月,共收治纵隔畸胎瘤67例,并经外科手术证实,其中17例破入周围组织脏器。外穿率为25.4%。肿瘤外穿后给诊断和手术带来困难,因此,对该组病例的诊治体会进行总结。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性5例,女性12例。年龄10月至54岁,平均28岁。位子前纵隔16例,后纵隔1例。肿瘤突向左侧9例,右侧6例,突向颈部1例,胸骨后中线位1例。肿瘤以最长径计算,最大30cm,最小4cm,平均12.4cm。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胸痛15例,咳嗽10例,发热8例,咯血7例,均为痰
1993年01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周尔坤;
<正> Ondansetron是5-羟色胺(5-HT)的拮抗剂。已在美国上市,静脉给药以防止癌症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许多国家则使用口服制剂。药理学Ondansetron在上消化道传入迷走神经末端5-HT_3受体上和中枢神经系统化学受体触发区,对5-HT的去极化有拮抗作用。与甲氧氯普胺、丙氯丙嗪不同,Ondansetron不捕抗多巴胺能的活性,因此不会引起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该药主要在肝内代谢,其代谢产物经尿排除,半衰期3.5小时。老年人及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此药半衰期将会延长。临床试验在接受顺铂及其他抗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Ondansetron有明显止吐作用。有一报道在35例患者接受顺铂治疗的4~5天中反复给予Ondansetron。
1993年01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汤永民;郭淑芬;徐淑芝;董勤;沈红强;厉矞华;
<正> 1987年,Lee等首先报告了10例低分化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D-ANLL),认为它们是一型独特的白血病。国内对该型白血病尚未见报告。本院对196例急性白血病(急白)细胞表面标记和常规形态学(FAB)观察过程中,发现该型白血病8例(4%),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 1987年6月~1991年6月来本院诊治的儿童或外院送检细胞表面标记的成人病例各4例,均为男性。形态学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_1型2例,L_2型4例,L_3型2例。二,标本 1例(例5)在当地医院经COD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治疗1
1993年01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周生焰;
<正> 作者研究了新近诊断并经组织学证实的肺癌患者100例(男性9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8±8岁),研究前均未经化疗和放疗。结果与130例正常人(男性64例,女性66例,平均年龄60±10岁)、33例非恶性肺病患者(男性2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7±9岁)相对照,后者由结核6例,肺脓肿4例,支气管扩张4例,足分支菌病4例,棘球幼病4例,血肿3例所组成。全部人员均用商用固相酶免疫测定箱(Abbott,Irving,TX)测定。根据厂家的使用说明进行试验,厂家推荐的界线值为20U/ml。依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示值、阴性预示值4项通用参数确定本试验的诊断能力。
1993年01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王美清;袁而恩;李素英;曾宪芳;
<正>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较少见,是起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肿瘤,包括良性的子宫内膜间质结节、低度恶性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及高度恶性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此三类肿瘤预后显然不同,严格区分此三类肿瘤,对估计预后有很大意义。本文报告18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结合随访资料,探讨其命名、性质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复查1963~1991年我院病理科原诊断子宫内膜间质异位症、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平滑肌肉瘤及子宫恶性间叶混合瘤97例病理切片,参照Norris对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分类标准评定。每例肿瘤病理切片3~17张,病理切片为HE
1993年01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 陈年秀;王国恒;胡康;
<正> 癌肿病人患多原发恶性肿瘤不多,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仅为0.43~0.65%,但大肠癌病人发生多原发恶性肿瘤却较常见,其多个癌灶可位于大肠,亦可位于大肠以外的其它器官。可同时发生,也可先后发生。现将我院大肠癌病人的多原发恶性肿瘤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我院于1985年1月~1989年12月共收治大肠癌病人275例,其中有多原发恶性肿瘤26例,占同时期大肠癌的9.5%。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38岁,中位年龄55岁。一,同时多原发大肠癌本组共有同时多原发
1993年01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史斌;周波;刘鹏;
<正> 对于恶性肿瘤伴腹水的病人,腹腔穿刺术既是一项检查,又是一种治疗方法。尽管早期的临床研究对体液穿刺找癌细胞而造成针道种植和肿瘤移植已有报道,但临床上仍极为少见。最近我院对2例恶性肿瘤伴腹水的病人行腹腔穿刺后短期内出现针道种植,现报告如下。例1 女,59岁。腹胀半年。B超提示:腹盆腔巨大实性肿物,(上至剑突下3指,下部充满盆腔),腹水。于下腹两侧先后行腹腔穿刺4次,均用16号针头,第4次腹穿报告:腹水中找到癌细胞,符合腺癌。腹穿后1周左右,先后发现下腹两侧穿刺点肿物,约1×1cm,逐渐增大。3周后肿块增至4×4cm。细针吸细胞学检查报告:可见癌细胞。例2 男,62岁。上腹隐痛伴腹胀4年,近1
1993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谢光天;项敏;
<正> 随着临床工作经验积累与CT扫描的应用,颅内转移瘤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特征被进一步认识,临床诊治中也有新的改进。本院从1986年2月~1990年11月共收治颅内转移瘤30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30例颅内转移瘤中,脑膜、颅骨转移2例,脑转移28例。其中22例(24次)经手术及病理诊断证实,6例临床查出原发癌肿又经头颅CT证实,2例临床症状与CT扫描均支持诊断。3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约3:1。年龄在36~78岁之间,发病高峰为中、老年(见表1)。
1993年01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许瑞吉;张中书;常愈明;张捷;
<正>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是一个53氨基酸的单链多肽,最初从鼠颌下腺中提取,后来从人尿中提纯。其生理作用至今还不太清楚,它能调节许多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最近Yasui报道20~30%胃癌细胞分泌EGF,而且EGF分泌量与胃癌恶化程度有关。细胞表面EGF受体是个糖蛋白,分子量为170000,外部是可看作为生长因子的糖基,内部是酪氨酸特异蛋白激酶,通过一个23氨基酸肽链联接。在许多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细胞上都能观察到EGF受体的存在。它与一些癌基因(如erb B·neu)产物具有类似的性质。
1993年01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黄钟英;
<正> 我科自1981年至1992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原发肿瘤36例进行总结,并就诊断与治疗上的经验与教训加以讨论。临床资料男性20例,女性16例。发病年龄30~80岁,中位年龄45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6年,1年以上者11例。术前确诊或拟诊小肠肿瘤共6例。良性肿瘤15例,以平滑肌瘤最多;恶性肿瘤21例,以平滑肌肉瘤最多(其中1例临床判断是恶性肿瘤,未送病理检查)。还有罕见的恶性黑色素瘤与恶性神经鞘瘤等(见表1)。本组临床表现以黑便、腹痛与腹块最常见,占90%以上(见表2)。消化道出血18例,以黑便或粘液血便为首诊症
1993年01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彭必富;杨翔;
<正> 患者男性,51岁,干部。因左足底外伤后长包块1年半,近2月增大迅速,于1991年7月14日住院。1年半以前患者行路不慎被炭渣刺破左足底,当时自行以手指掏出炭渣,并涂以金霉素眼膏封闭伤眼。以后伤部长一豌豆大小包块,不痛。行走长路后包块破溃流黄水,休息后又自行愈合,从未介意就医。今年5月出差外地,行路多而发现包块生长迅速至拇指头大小,方就医住院。既往体健。无皮肤黑痣史。检查:左足底跖趾关节处有-2×2.5cm大小黑褐色包块,高出皮肤表面,呈乳头状隆
1993年0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厉朝龙;陈戈;姜训;马艳;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法及蛋白结合法对环核苷酸水平的测定,观察了胎盘转移因子(HP-TF)对S_(180)肉癌细胞及S_(180)移植瘤小鼠血浆cAMP及cGMP水平的影响,从环核苷酸代谢角度,探讨HP-TF与肿瘤治疗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体外细胞培养体系中,S_(180)细胞经HP-TF处理,cAMP含量增加33.4%,cGMP/cAMP比值降低。在整体动物实验中,移植瘤小鼠血浆cAMP浓度降低,cGMP/cAMP比值升高,注射HP-TF者,与肿瘤对照组比较,cAMP浓度增加274.5%,cGMP/cAMP比值显著下降。实验表明,HP-TF具有增加肿瘤细胞及移植瘤小鼠血浆cAMP浓度,降低cGMP/cAMP比值的作用。
1993年01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牛道立;陈成钦;
<正> 鼻咽癌单侧咽旁间隙侵犯的放射治疗我们已作过报道,但对有双侧咽旁间隙侵犯的病人放射治疗比较复杂,本文对此8例病人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临床资料本文采用1988年5月至1989年4月在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进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病人,共8例。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59岁。临床分期,Ⅲ期4例,Ⅳ期4例,病理类型,低分化鳞癌6例,乳头状腺癌、低分化癌(未能分类)各1例。每例病人放疗前鼻咽部CT扫描均显示有双侧咽旁间隙侵犯。治疗及观察方法
1993年01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邹世民;
<正> 膀胱腺癌甚为少见,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早期不易诊断,恶性度高,预后不良。我院予1966年4月~1991年11月,共收治膀胱上皮性肿瘤326例中发现原发性腺癌11例,继发于脐尿管腺癌浸润膀胱1例,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癌术后盆腔转移浸润膀胱各1例,均经病理证实,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6.7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3年,平均8个月。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11例,其中3例排粘液尿,单纯血尿3例,1例急性大出血行急症手术,2例排尿困难,腹前壁或耻骨上肿块各1
1993年01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蔡恩齐;徐树德;
<正> 弥漫性胸膜问皮癌是一种少见的胸膜原发性恶性肿瘤,因诊断困难,发病早期常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治疗缺乏较理想的方案,预后差。我科于1989年2月至1991年5月,对5例曾在外院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的弥漫性胸膜间皮瘤,采用胸腔镜胸膜活检病理学检查最后确诊,同时应用顺铂胸膜腔注射局部化疗,结合四环素、滑石粉胸膜粘连术进行治疗,效果较满意,全部患者的恶性胸膜腔积液均在短期内消失。临床资料 5例中男性2例,女性3例。右侧4例,左侧1例。年龄为49~64岁。其典型症状为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及消瘦,无发热、均无石
1993年01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薛重重;李大钧;范雅莉;
<正> 近几年来,治疗相关性自血病作为一种化疗、放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已日益受到重视。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 例1 患者,女,38岁。因发热、鼻衄12天,于1987年11月18日入院。患者于3年前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接受~66Co放疗,剂量为40Gy/4周。配合CMF方棠化疗4疗程,其中CTX总量8.4g,MTX总量480mg,5·FU总量64g。入院查体:体温37.5℃,贫血貌,胸骨压痛,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0g/L,白细胞3.0×10~9/L_,幼稚细胞0.54,血小板75×10~9/L。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早幼粒细胞占0.90,该细胞胞浆内有大量嗜苯胺蓝细小颗粒,可见Auer小体,过氧化物酶染色强刚性。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_3b)。入院后应用HOAP方案(三尖杉酯碱2~4mg,静脉滴注,第1~7天;长
1993年01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付尚志;徐维邦;安宁;
<正> 脑瘤的治疗常规采用手术和放疗,组织间插植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脑瘤国内外报道较少。我院从1990年7月至1991年3月收治2例脑瘤,采用荷兰产micro-Slectron后装治疗机,10居里(Ci)铱源((192)~Ir),进行组织间插植治疗,初步报道如下: 方法一、病人剃发后,摄头颅正侧位片(除外放大率)及CT强化扫描,明确颅内病灶的部位,根据CT显示病灶部位,形态及大小,按CT的缩影标尺,将CT扫描各层次的病灶叠加描绘在头颅正侧位片上,并确定进针的间距、方向和深度。二、利用NPS计算出病灶的正、侧面和横断面的剂量分布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剂量分布。
1993年01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杨立纲;
<正> 患者,男,16岁。因右胸部疼痛伴高热气促两天,X线胸片示右纵隔有9×6cm椭圆形块影。于1988年7月4日以纵隔淋巴瘤收住我院内科。检查,T39℃,P120次/分,P44次/分,BP11.9/7.9kPa;右肺呼吸音减弱,左肺呼吸音增强;WBC14.5×10~9/L,NO.84,L0.16,RBC3.8×10~12/L,Hb 110g/L,ESR 55 mm/h。入院后经抗炎及激素等治疗,呼吸困难缓解,体温下降,病情短期内稳定。7月17日X线胸片示纵隔块影直径增大至12cm,8月1日再次胸片检查,块影增大至15cm,几乎占据右侧1/2胸腔,患者出现明显气管及心脏受压表现,再次发热。8月8日转外科,8月15日在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中见右侧胸腔内有血
1993年01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杨工;
<正> 有研究报道青年人大肠癌诊断时往往表现为恶性程度大、病期晚,而且预后相对较差。本文作者分析了新西兰全国从1968至1970年登记的2420例大肠癌,其中<40岁131例,占5.4%(青年人大肠癌),40岁以上2289例占94.6%,而40岁以下人口却占新西兰全国人口数的67%。新西兰40岁以下大肠癌发病率仅为2.36/10万,40岁以上大肠癌发病率为89.93/10万,全人口发病率则为29.12/10万。从40岁以下和40岁以上两组结肠癌男女性别比,分别为40:50(<40岁组),652:759(≥40岁组)均以女性多见;40岁以下直肠癌男女性之比为1:2.08,40岁以上为1:0.68。两组大肠癌的部位分布无显著差异。40岁以下结肠癌明显较直肠癌
1993年01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王德文;田跃军;
<正> 患者男,69岁,农民。患者因食管中段癌于1990年9月行食管中、上段部分切除并吻合术,术后2月又进行性吞咽困难,内镜诊断:食管复发癌。体检:体温37℃,血压16/12kPa。慢性病容。心肺、肝、脾无特殊。化验:血电解质正常,肝功能、总蛋白57 g/L,余项正常。胸片未见转移灶,B超示肝、胆、胰、脾无异常。胃镜所见:距门齿20 cm以下吻合口明显狭窄,径约0.6 cm,吻合口上部粘膜部分呈菜花状突起,活检病理报告为鳞状上皮细胞癌。临床诊断:(1)复发性食管上段癌;(2)食管吻合口重度狭窄。于1991年3月12日开始行内镜微波治疗,每周1次。前2次治疗后梗阻症状明显改
1993年01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李菊华;
<正> 儿童期罕见原发性肝细胞癌(PHC),只有散发的病例报告。尽管成人PHC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致癌作用已广受承认,但在儿童期PHC中它的因果关系仍不太清楚。为此,作者对1980~1987年6例儿童期PHC进行了分析。全部病例均经病理学确诊。年龄6~11岁,平均8岁。男女之比为5:1。6例中血清HBsAg阳性5例。HBsAg阳性者中,只在一例患儿的母亲和另一例的双亲作了血清HBsAg检测。例6在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年后发现HBV感染,推测可能是某次输血所致。例2曾有因新生儿期黄疸延长约1月住院治疗的病史。因病情过晚6例均不能切除,仅3例作化疗。在确诊后最长的生存期为4月。病理学上肿瘤细胞形态似肝细胞,并排列成小梁状,核大,多形性,染色深且胞浆呈颗粒状,有丝分裂率高。例2、3、4、6肝细胞胞浆Shikata’s依地红染色阳性。
1993年01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周德昌;
<正> 喉部第二癌较罕见,而喉部继发或转移性肿瘤的报道亦不多见。现报道我科2例。例1 男,69岁。因痰中带血3个月,于1980年8月痰涂片找到鳞癌细胞。1981年6月作左下肺叶切除术,诊断左下叶外基底段鳞癌(2×1.5×1 mm)术后每年定时复查。1988年2月以来持续声嘶,左声带充血,前1/3段肿胀。1990年8月纤维喉镜下活检证实左声带鳞癌,于9月行喉裂开术左声带部分切除术。术后至今检查情况良好。例2 男,50岁。1989年6月确诊为鼻咽癌(泡状核细胞癌)T_3N_1M_0,行分段式放疗,总量6800cGy。1990年7月又发现鼻咽右侧顶壁肿瘤复发,
1993年01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庞素华;
<正> 骨髓转移癌并非少见,临床上易误诊,现将我院近年来误诊4例分析如下。例1 患者,女,42岁。因上腹部饱胀,食纳少,乏力3个月,经当地医院检查肝功能ALT 3334 nmol·s~(-1)/L,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按该病治疗无效。后呈进行性贫血。但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骨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0 g/L白细胞13×10~9/L,血小板150×10~9/L,网织红细胞0.038 ALP 0.1μmol·s~(-1)/L,AFP<20μg/L,胸片正常。骨髓涂片;末稍可见成堆肿瘤细胞,大小不一,胞浆丰富含空泡,核染色粗糙有1~5个粗大核仁。提示转移性腺癌,经胃镜、病理活检证实胃癌。
1993年01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李少文;詹德文;
<正>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恶性肿瘤,近年来报道有所增多,现将我院1990年所见一例SLE合并结肠恶性淋巴瘤误诊为结肠癌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51岁。患者面部反复红斑光敏14年,关节酸痛5年,双下肢浮肿4月。尿蛋白(++++),WBC(++),/高倍,少许管型/低倍。C反应蛋白>80 mg/L,LE细胞(+),抗核抗体阳性(1:80),血沉52 mm/h,γ-球蛋白41.1 g/L,拟诊SLE、SLE性肾炎,住本院治疗。口服强的松60 mg/d,逐渐减量,环磷酰胺总量5.6 g,正规治疗半年后临床各项检查正常,于1990年8月病愈出院。 2月前患者发现右下腹有一包块似小儿拳头大小,进行性增大。14天前左下颌部出现荔枝样肿
1993年01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殷九广;张宝良;
<正> 晚期食道、贲门癌患者常因食道或贲门严重硬阻,滴水不进,营养摄入障碍,生命因此而中止。但这些患者虽然梗阻严重,并非完全闭塞,而是仍存在潜在孔洞,在内窥镜直视下可以插入引导钢丝及细口径硬质导管。我院试行在纤维胃镜直视下插入自制塑料导管,鼻饲流质饮食,收到满意效果,生存期显著地延长。现报道如下: 一、取材 (1)市售一次性输液塑料导管一条;(2)胃镜细胞刷一根,去刷头,代作引导钢丝。二、制作采用长约80~90 cm一次性输液塑料管,剪去吗啡氏滴管,一头在酒精灯头上烧结拉成尖头盲端,距尖端约0.5~1.0 cm处周围另开直
1993年01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金毅飞;赵文先;杨平;
<正> 1980年美国MIT的Weinberg等人,用人膀胱癌EJ细胞株DNA,转染NIH 3T3细胞,成功地分离鉴定出具有点突变的C-Ha-ras癌基因。随后又发现,C-Ha-ras-1隶属于ras癌基因家族。ras基因广泛存在真核生物中,迄今为止,人们已从哺乳动物、禽类、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植物、真菌及酵母中分离出ras基因,且在所有生物中ras基因及其产物都具有极高同源性。它们不仅在细胞增殖、分化等生物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ras结构及表达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及其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对ras癌基因族中C-Ha-ras-1基因的
1993年01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彭敦发;陈培辉;许敬尧;
<正> 传统的病理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病变的组织学观察来诊断疾病。这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区别重度异型增生与早期癌及交界性肿瘤的诊断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对肿瘤预后判断的指标,如肿瘤分化分级、脉管侵犯,临床病理分期等的估价也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各观察者间有一定差异。因此,肿瘤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较客观的定量诊断及预后指标,DNA含量及AgNORs定量测定技术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两项肿瘤定量研究新技术,现将此两项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其在大肠癌研究中的意义综述如下。一、DNA含量测定的方法学
1993年01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章雄文;黄自强;李常春;
<正> 钠,钾-腺苷三磷酸酶(Na~+,K~+-ATP酶)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一种酶蛋白,近年来有关其与肿瘤防治的关系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一、Na~+,K~+-ATP酶的结构和功能 Na~+,K~+-ATP酶由蛋白质和脂类组成,每克蛋白质约含0.8g磷脂,后者为维持该酶活性所必需。蛋白质部分含有α、β两种亚基。α亚基的分子量约为95000道尔顿,含有与Na~+、K~+、畦巴因(ouabain)结合的位点和水解ATP的位点。β亚基是分子量约为45000道尔顿的糖蛋白,每克糖含量为0.2~0.44 g蛋白质。一般认为机能单位的模
1993年01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张月琴;纪如英;赵姣娥;
<正> 患者男性、66岁,1983年5月因左乳内侧无痛肿块直径约2 cm,行局部手术切除、未作病检。1990年5月局部肿块复发,再次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左乳纤维肉瘤。术后未行任何治疗。同年12月,手术局部坠痛,左乳晕旁原切口处触及3×4×4 cm大小肿物,质硬、活动,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轻压痛,腋下淋巴结未及。1991年1月9日行左乳切除术,病理检查为纤维肉瘤,术后2个月行放射治疗。讨论乳腺肉瘤非常罕见,占所有乳腺恶性肿
1993年01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朱水根;邵饮禹;姜正科;
<正> 患者男性,64岁。因上腹隐痛4个月,发现包块1个月入院。体检:Bp17/11 kPa,上腹偏左饱满,触及境界不清的包块,质中硬,活动差,轻压痛。B超示:左上腹膜后肿瘤,不排除胰体尾肿瘤。CT报告:胰体尾肿瘤。在插管麻醉下剖腹探查:见胰体尾后有巨大实质性肿块,活动度差,表面欠光滑,有包膜,布满蚯蚓状扩张血管。肿块与腹腔动脉分支、结肠系膜根部粘连。手术先分离肿块上下粘连,在脾动脉起始部结扎切断,游离脾脏和肿块左后,再在胰体近颈部处横断,游离肿块右后,切除整个
1993年01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黄培根;姚运红;唐慰萍;
<正> 胃腺瘤不常见,现将一例胃巨大腺瘤恶变报告如下。患者女,44岁。因上腹反复隐痛6个月,加重伴黑便1天入院经内科处理便血未见好转而转外科手术治疗。术中见胃窦部有一肿物,遂行胃大切手术。大体标本检查见近幽门的小弯侧,有一巨大息肉样肿物突出于胃腔中。肿物长11.5 cm,最大直径3.8 cm,基底部较宽,形成约4.6 cm的广蒂附于粘膜面。肿物较苍白,表面呈菜花状外观,其未端有一约2 cm大的出血坏死区,余胃组织未见特殊。镜下见肿物主要由大小较一致,排列较规则分化成熟的腺体构成,胞浆丰富,淡染,有粘液分泌现象。间质由富含血管的纤维组织构成,另有部
1993年01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沈征善;陈建国;
<正> 患者男,38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4月余,反复出现呕吐一月,于89年6月23日第三次入院。近半个月来呕吐频繁,进食后即吐出食物及黄色液体,3个月前曾有黑便史。自发病以来消瘦明显。患者曾3次住院,均诊断为幽门梗阻,经禁食、补液后疵状缓解出院。住院期间曾作2次胃镜检查,均拟诊为十二指肠炎、返流性胃炎,活检病理报告为胃粘膜重度浅表性胃炎。最后一次从内科转入外科,作GI检查示:十二指肠升段有3 cm长向心性狭窄段,钡剂通过缓慢,狭窄段与邻近组织分界明确,
1993年01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林文;
<正> 作者对68例剖胸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软组织肉瘤的资料进行研究,对影响术后5年生存率的因素进行评价。 68~*例中男性44例,女性25例,中位数年龄分别为46岁和44岁(13~87岁)。在可评价的58例中肺转移灶为完全切除者。生存期计算自转移灶完全切除当天始至最后一次复查或死亡为止(双侧分期切除者以最后一次剖胸术的日期起计)。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曲线,对有关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转移瘤倍增时问≥40天者
1993年01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本期数据